我做校長工作23年了,關于課間的事情,的確讓人十分揪心。
曾經學校有位老師懷孕,在轉角處被一個疾跑的學生撞了,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后還是流產了。
曾經兩個四年級學生在下課的時候玩耍,一個學生摔在地上,一顆牙齒斷了,關于賠償?shù)氖?,從四年級一直拉扯到六年級,最后班主任自己也賠了8000元,才算了結這件事。
……
這樣的課間糾紛或者因課間而起的沖突,大大小小很多。而每一個糾紛的解決都有可能是一場馬拉松,大家真的受不起。
學校為了解決課間的安全問題,想過許多辦法:
比如學校增設了“文明監(jiān)督崗”,讓值周老師和值周班級學生下課后定點站崗,提醒不安全的同學,記錄不安全的行為。但這個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有時文明監(jiān)督崗的學生去追那個不安全的同學,導致更多的不安全。而值周老師則經常因為有事到不了崗,久而久之“文明監(jiān)督崗”也不了了之了。
學校里還拆除了所有可能引起孩子不安全的運動器械,拆除了所有可能引起孩子碰撞或滑倒的設施,禁止了所有可能引起孩子安全事故的活動,并把墻角、桌角等地方都包了起來……
但是,這樣就沒事了嗎?
拆無可拆,包無可包,也許只剩下看管著不出教室了。
讓孩子傻傻地坐在教室里也不是長久之計,那么做作業(yè)便是最好的辦法了。所以,我十分理解這種選擇,但這種選擇是被動無奈的。其實,我們還有一種更好的選擇。
一、如何認識課間的不安全問題
課間為什么不安全?究其原因,不外乎孩子的“手多”“腳多”“嘴多”這三種情況。
在課間,經常是某位小朋友“手多”,惹惱了另一位小朋友,發(fā)生追跑,繼而發(fā)生跌撞,折了骨頭斷了牙;或者“手多”甩了什么東西,擦到了邊上同學的臉或眼;等等。
也有“腳多”的,踢踢這踢踢那,爬爬這爬爬那,沖過來跑過去的。
也有“嘴多”的,喊別人外號、向別人吐唾液,招來一頓暴揍的。
……
說這些,也許有人會問:“手多”“腳多”“嘴多”不是孩子特有的嗎?從前的孩子沒有嗎?
從前的孩子自然也是有的,但從前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一個院子或者一條里弄里,在一堆孩子中間的情況是稀松平常的。在一堆孩子里,特別是在一堆沒有成人在場的孩子里的時間越多,孩子之間的磨合就越充分,充分的結果是“手多”“腳多”“嘴多”的習性會得到改善?;蛘咭驗橐娮R到“手多”“腳多”“嘴多”的機會多,其包容性也提高了。
現(xiàn)在的情況則剛好向“獨處”的方向發(fā)展,一則院子沒有了,里弄沒有了;二則孩子大多會抱一個手機等電子產品打發(fā)時間。在幼兒園里,為了孩子的安全也會盡量減少活動,而僅有的活動也是在老師的強力看管之下完成的。孩子始終缺乏放肆、盡興、沒有成人看管的玩耍機會,缺乏相互之間磨合的機會。這種缺乏會帶來孩子手腳分寸感的缺失,這種缺失就蘊含了安全的隱患。
于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小學的課間一旦出現(xiàn)沒有老師看管的情況,特別是中高段孩子的力量不斷增強之后,這些隱患便漸漸地浮出水面。課間總有處理不完的小糾紛,間或會有大糾紛?,F(xiàn)在一些家長對校園安全容忍度特別低,一有事立馬將孩子的受傷定義為校園霸凌,一旦定性為校園霸凌,加上媒體跟進,學校壓力就會陡增。當這個壓力達到一定的閾值,學校便會有意無意地對老師進行安全考核,安全考核的結果便是老師將孩子圈養(yǎng)在教室里。
二、為什么要設計“十會”課程
我們認識到孩子的安全問題,靠“控”可能不是辦法,“控”的結果只能是多作業(yè)、多圈養(yǎng)。如果不“控”,怎么辦呢?
為此,我們設想了在小學一年級入學開展一門“十會”課程,通過“十會”課程解決孩子“手多”“腳多”“嘴多”的不良習慣問題,達到“手腳規(guī)矩、心靈自由”的課程目標。
一年級小朋友對入學普遍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都特別想成為一個老師喜歡的優(yōu)秀孩子,更重要的是,大多數(shù)孩子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而一年級的家長也是帶著最飽滿的熱情,想努力成就自己的孩子。這種憧憬便是我們開展“十會”課程的心理基礎,促使我們在最關鍵的時間做這些瑣碎的卻是關乎孩子成長的最關鍵的事情。
“十會”的具體內容是:會吃飯、會睡覺、會排隊、會走路、會掃地、會整理、會聽說、會問好、會游戲、會求助。每一個“會”的學習包括會的標準、會的教導與訓練、會的評價與考核、會的展示與匯報這四個環(huán)節(jié)。會的標準通過老師做給孩子看來呈現(xiàn);會的教導通過跟著老師做來達成;會的訓練通過孩子每天的自我評價來壓實;會的展示通過孩子在自主空間的表現(xiàn)來體現(xiàn)。
一年級開學的整個9月,“十會”的學習便成了孩子的主要學習內容。我們通過家長培訓與家長達成共識,步調一致,形成合力。10月份會組織一次全體家長的“十會”觀察活動。第一個學期的學習榮譽是“十會小學生”,領到“十會小學生”的獎狀是每位小朋友這學期的最大目標。
“十會”課程對課間活動到底有什么作用?其中,會排隊、會走路是特別針對手多、腳多、嘴多的。會排隊,就不會有推、擠、擦、抱等手多的動作;會走路,就不會有踩、撞、踢、跳等腳多的動作。同時,在排隊走路中,嘴也能管住。具體地說,會走路包括教室里怎么走,走廊里怎么走,樓梯怎么走;一個人怎么走,一群人怎么走,一隊人怎么走;什么時候慢走,什么時候快走;走路的身姿是如何的,走路時的眼睛要關注什么;校外的走路與校內的走路有什么不一樣;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手腳嘴就得到了規(guī)范。會聽說、會問好、會游戲、會求助則改善了孩子的“嘴多”,特別是會游戲、會求助,能減少孩子之間發(fā)生糾紛的可能性,也會讓孩子學習如何自己處理糾紛。
三、如何將“十會”課程落到實處
“十會”課程的落實是個大問題。再好的設計,如果落實不好,都是空的。老師們總是嫌工作多,嫌課來不及上,再來個“十會”課程,又是以前沒有做過的,排斥是十分自然的。而且,很多老師認為這是校長的“政績”工程,屬于折騰。為此,我們一開始開展“十會”課程就是遵循自愿原則,一年級老師愿意的就做,不愿意的不強迫。
從2016年開始,我們把優(yōu)秀班主任的經驗加以總結,概括為“十會”,同時編寫了校本教材。7個一年級班級,有2個班級做得特別好,班主任通過做給孩子看、帶著孩子做、看著孩子做、由著孩子做這四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活動,小朋友學習得非???,老師的嗓子也不啞了。一個月后,區(qū)教研室來調研,都驚詫孩子的課堂表現(xiàn)達到往年二年級的水平了。相比較,那幾個對開展“十會”課程抱抵觸或應付心態(tài)的班級情況則像往常一樣,突發(fā)事件也相對多一些。一位二年級老師看見一年級孩子的表現(xiàn),甚至跟我說要在二年級補做“十會”課程。
2017年,老師們提出“十會”課程標準要統(tǒng)一。2018年,大家又提出家長與任課老師的培訓要跟上來,整個年級老師要一起發(fā)力、步調要一致。于是,我們增加了家長培訓與任課老師的培訓……
一年又一年,老師們發(fā)現(xiàn)了“十會”課程的好,越來越覺得這個課程有用,積極性提高了,每一屆都在上一屆基礎上改善提高。一些剛入職的新老師,按照“十會”課程帶班,一年級也帶得挺好。所以,老師們稱“十會”課程是“活”的課程。現(xiàn)在學校里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除了課間,還有半小時的午間活動。校園內沒有“文明監(jiān)督崗”,老師也不必刻意地“管”,孩子們可以自在地在校園內行走、活動。雖然偶有安全事故,但的確大體讓我們放心了不少。
四、在“共生場”中培育孩子的沖和之氣
小朋友的課間,特別是自由活動的課間,也是小朋友之間的“江湖”。
小朋友經常有相互之間的不服氣,相互之間的看不順眼,一旦相互之間看不順眼的小朋友碰到一起,擦出火花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隨著年段的增高,這種火花也會因為孩子的力氣增長、情緒豪邁而一點即著。這種相互看不順眼也會成為“積怨”。特別是如果老師對雙方沖突處理得比較簡單化,則成為積怨的概率就會比較大。積怨多了,心中就會有戾氣。因此,培育孩子的沖和之氣十分重要。
針對沖和之氣的培養(yǎng),我們的經驗是將孩子置于一個屬于孩子的“共生場”中?!肮采鷪觥笔窍鄬τ凇安┺膱觥倍缘?。
“博弈場”的基本邏輯是資源有限,一方的獲得必然帶來另一方的失去,一方的成功必然帶來另一方的困難。具體到學校、班級來理解,就是“優(yōu)秀”是有限的,一個學生的“優(yōu)秀”必然帶來另一個學生成為“優(yōu)秀”的困難。因此,在博弈場中,同學之間是“你”和“我”的關系,或者是“你們”與“我們”的關系。這種分明的關系,因為博弈的程度不同而引發(fā)不同的戾氣。
“共生場”的基本邏輯是資源無限,一方的獲得不妨礙另一方的獲得,一方的成功會帶動另一方的成功。具體到班級,就是“優(yōu)秀”沒有比例。這樣,孩子之間就不會是“你”和“我”的關系,而是“我們”的關系了。
為此,我們重新定義了“優(yōu)秀”,把“心的善良與行的努力”定義為我們學校的優(yōu)秀,設計了一套“新榮譽辦法”,這樣每一位小朋友都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人。
每一個小朋友都可以是優(yōu)秀的,小朋友之間就不會互相提防,而是可以互相幫助。小朋友之間有了沖和之氣,相互碰撞時也會互相保護。
五、于細節(jié)處體現(xiàn)教育的尺度和溫度
我們做教育的人,很容易只把書本當成教育的內容,把完成教材的任務作為目的,而且我們很容易認為孩子天生會活動,從而忽略對孩子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忽略,在我們的校園比比皆是。
比如,一年級班主任會直接布置孩子值日工作,讓孩子承擔掃地的任務。小朋友雖然十分樂意值日,但他們不是天生會掃地。家里沒有人認真地教,學校也沒有老師系統(tǒng)周全地教,可是他們卻直接掃地了。于是,有人掃不干凈會挨批評,有人掃了太久會挨罵。這樣的經歷多了,孩子會逃避掃地,以至于逃避值日。
再比如數(shù)學課總是讓小朋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但是我們卻沒有一節(jié)課是專門帶領小朋友來認識轉化這種數(shù)學方法的。
美好的課間十分鐘一定是學校良好教育的結果。良好的教育,一定是講究細節(jié)的,一定是持續(xù)的,一定是符合孩子需求的。不要小看一個課間活動,它是學校整個教育成果的一個窗口。
如果省略了那個細致得法的培訓,孩子的表現(xiàn)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的模樣,當面對這個不是我們期待的模樣時,如果我們再粗暴而簡單地對待,孩子就會錯過成長的機會。
因此,課間的圈養(yǎng)是我們欠孩子一個細致得法的培養(yǎng)。
(俞正強 作者系浙江省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
《人民教育》2023年第24期,原題為《于細節(jié)處破解“課間十分鐘”難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