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記者 王瓊 通訊員 陳思洋)“搖啊搖,搖到了剪影橋,我來唱首運河謠……”早春二月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里,清越的童謠聲在古運河畔回蕩。一群身著校服的中學生圍坐在一艘斑駁的漕船模型旁,聆聽思政教師講述“舟楫同渡”背后的協(xié)作智慧。近日,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拉開了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里的思政課”暨“運河思政·百校百館”協(xié)同育人行動的帷幕。來自全市大中小學的師生代表齊聚千年運河之濱,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響中,開啟新學期的“思政第一課”。
活動現(xiàn)場,5位思政教師以運河為軸,展開了一場學段貫通的教學接力。從小學課堂“運河故事童謠傳”的童聲傳唱,到初中“一領眾和精神永‘船’”的人文思辨;從高中“匠心續(xù)寫運河‘船’說”的價值辨析,到大學“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理論升華。階梯式課程設計讓運河文化在不同學段層層遞進,讓思政教育從書本走向鮮活的歷史現(xiàn)場,實現(xiàn)了“小課堂”與“大時代”的同頻共振。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一學生王園丹撫摸著展柜里的古船構件感慨:“當文物成為課堂的‘講述者’,我們觸摸到的不僅是冰冷的物件,更是文明傳承的體溫。”
這場沉浸式教學的背后,是揚州歷時4年打造的“運河思政”育人體系。自2021年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lián)盟”以來,該市構建起“市、縣、?!比壜?lián)動機制,創(chuàng)新推出跨學科育人“十條舉措”,吸引千余名教師投身“運河思政”教改實踐。55所學校通過“實踐融入+學科融合+學段融通”的實施路徑,逐步形成“有溫度、有深度、有梯度”的“三融三有”大思政育人生態(tài)。
揚州市“運河思政·百校百館”協(xié)同育人行動首批“運河思政”導師仇清泉認為,這種沉浸式、探索性的展教結合,能有效打破課堂邊界、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更能讓學生探源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家國情懷?!爱斦n堂邊界在博物館里消融,家國情懷便隨著運河的波濤注入學生心田?!背鹎迦f。
活動現(xiàn)場,揚州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lián)盟還發(fā)出倡議,呼吁以“運河思政”品牌建設為引領,深入開展“百校百館”協(xié)同育人行動,打造更多“博物館里的思政金課”。
站在新起點,揚州正以“百校百館”協(xié)同育人行動擘畫新藍圖。揚州市教育局局長殷元松介紹說:“我們將以‘教聯(lián)體’建設為抓手,實現(xiàn)校館責任、目標、黨建、資源、空間‘五聯(lián)結’,引導各類社會教育資源打破行業(yè)、地域、形式、空間等局限,主動融入學校教育教學體系?!?/p>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