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期是探索自我、發(fā)展自我的重要時期,也是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的高危期。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造成的悲劇令人痛心,前段時間發(fā)生的胡鑫宇事件也引發(fā)社會極大關注。發(fā)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錯綜復雜,有社會的環(huán)境性因素,也有家庭的根源性因素。如何最大限度避免青少年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如何及時捕捉到孩子的心理危機信號以及時干預積極應對?我認為應立足預防,把工作做在前面,學校和父母可以在以下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全員參與,賦能教師。學校是孩子們學習的主要場所,雖然不可能單獨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心理危機問題,但可以做一點兒托底的事,盡可能不讓潛在的危機往壞的方向發(fā)展。教師如能及時發(fā)現(xiàn)危機信號和苗頭,對于防范悲劇的發(fā)生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比如發(fā)現(xiàn)學生中有被排擠或被孤立的情況,或者有學生出現(xiàn)明顯的情緒低落現(xiàn)象等,教師應引起重視和給予更多的關注。
學??梢圆扇〉囊粋€有效策略是全員參與、賦能教師。面對眾多千差萬別的學生,僅僅依靠心理老師來發(fā)現(xiàn)問題是不夠的,只有廣大一線教師特別是與學生聯(lián)系密切的班主任、任課教師都能具有敏銳發(fā)現(xiàn)危機信號的意識和能力,有與學生建立溫暖連接的能力,也有應對危機的基本能力,學校才能為孩子構筑起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護網。這就需要對教師進行危機識別、預防及處理的通識培訓,還要強化對危機事件進行處置的實操訓練。同時,學校需要與學生家庭密切聯(lián)系及時溝通,并對父母起到指導和幫助作用。
讀懂孩子,換位思考。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第一責任人,平時除了關注孩子學業(yè)外,也要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況,讀懂孩子的心理需要。與孩子溝通時,應以觀察、聆聽、詢問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內心,聽到孩子表達背后的動機和需要,同時通過觀察他的表情、動作、行為,捕捉孩子真實的情緒,及早發(fā)現(xiàn)心理危機的信號。
父母要能真正讀懂孩子,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換位思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要表達的情緒、感受和需要。二是放下身段,不要端著“大家長”的架子,讓孩子感覺你高高在上。只有平等溝通才能聽到孩子的“真聲音”,體悟他的真感受。三是定位好角色。不要超越家長角色,更不要把自己的角色無限放大,去充當老師、監(jiān)督員等角色。
好好說話,降低預期。語言是一把雙刃劍,一句好話可以讓人一掃心頭的陰霾,一句不合宜的話也會把人打入谷底甚至推向絕望。尤其和青春期的孩子說話要注意表達的語氣,不帶強烈的情緒或說非理性的話。最好使用合作、商量、詢問的態(tài)度,多說共情理解的話,說安慰鼓勵的話,說積極正向的話。父母要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并對孩子的表達積極回應;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要以一顆包容的心耐心傾聽,給他宣泄不良情緒的空間;不急于評判,不要以大人的經驗對孩子做主觀上的理解;要降低自己的預期,不要把父母自身的愿望強加給孩子。
面對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問題,父母可以沒有解決問題的專業(yè)能力,但要有求助和借助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及時實施風險管控。比如借助專家資源、借助教師資源、借助一切有利于化解沖突和矛盾的資源。當孩子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和過激反應時,一要避免對立沖突,二要及時尋求幫助。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小事,父母要用極大的包容接納孩子,用愛一點點融化孩子的心。
生命只有一次,心理危機的處置一定要立足預防。教師和父母都是孩子成長和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守護者。只有學校和家庭都具備預防危機的意識和能力,各司其職又協(xié)作互助,并借助全社會的有效資源,才能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護航,才能減少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悲劇,才能逐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0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