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只允許學生喝水和上廁所,不允許下樓活動;每個樓層安排有值日教師,不允許學生“串班”“串樓層”;在樓道上不能玩鬧嬉戲、在教室里不能大聲談笑……一些學校不讓學生課間去操場,甚至不讓出教室的做法,被家長們戲稱為“圈養(yǎng)”教育,一再引發(fā)教師和家長的“吐槽”以及社會關注。
課間10分鐘,走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舒展下筋骨,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需求。讓活潑愛動的孩子,猶如生活在籠子的束縛中,不僅會壓抑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變得呆板、木訥,也不利于他們身體的發(fā)育。這種管理方式,壓抑了孩子們的天性,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雖然飽受批評,但“圈養(yǎng)”現象仍然在一些地區(qū)存在著,而且在一些地區(qū)有增多的趨勢。這背后,有著復雜的現實原因。比如,由于建筑設計等問題,校園空間不足。對于一些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的學校來說,校園空間更顯逼仄,讓學生課間全部走出教室,確實有難度。還有一些學校管理者害怕出安全事故、擔責任,所以選擇風險最小的管理方式。更有甚者,個別學校以“安全”為名,將體育課的內容也都安排成了“低風險”的活動。種種原因,不一而足??傊?,不管是主觀上的不敢、不愿意,還是客觀上的不能,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難處。
打破“圈養(yǎng)”怪圈,讓青春洋溢的學生走出教室釋放天性,讓學校的課間“沸騰”起來而不是悄無聲息,再應當不過。一件正確的事情,再難也要去做。
讓不讓學生走出教室,是檢驗學校管理者育人理念的試金石。以安全為名,將學生“圈養(yǎng)”在教室內,其實是一種懶政。好的教育不是一邊高喊“五育”并舉、素質教育,一邊連教室都不讓孩子走出。退一萬步說,“圈養(yǎng)”就真的能做到萬無一失嗎?由此造成的學生心理問題,或許暗藏更大的風險隱患。
實際上,學校的安全壓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家長和社會。愛打愛鬧的孩子在校園內磕磕碰碰是常事,但如果孩子磕碰了一下,家長就要興師動眾找學校的麻煩,無休止地鬧事,學校自然就不敢放手讓孩子走出教室。這部分家長,既想讓孩子在開闊的空間內成長為身心健康、陽光開朗的青春模樣,又不愿意承擔任何風險,讓學校和教師背負無限責任,這無疑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所以,要化解安全顧慮,既需要有合理的保障機制,用法律為學校撐腰,也要有敢于擔當的學校管理者,更要有通情達理的家長。打破僵局,就在于凝聚家校乃至于全社會的共識。
就校園空間不足而言,客觀限制的確存在。對于人數較多的學校來說,組織學生集體下樓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更別說一起涌入操場。再加上課間時間緊張,更難以有序組織?;膺@一問題,除了要求學校管理者創(chuàng)新方式、探索現狀下的改進措施之外,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從區(qū)域教育均衡發(fā)展等層面逐步化解問題。
可以期待的是,伴隨著學齡人口回落,學位供需矛盾將緩解,將為學校釋放更大的育人空間,但前提仍然是區(qū)域、校際均衡。另外,優(yōu)化校園空間布局,也是破解問題的途徑。這要求在改建、擴建以及新建學校時,采用科學的建筑設計理念,為學生留足教室外的活動空間。
讓校園動起來,讓學生展現青春朝氣,這才是教育的樣子?,F實有難題,但不能因噎廢食,再難也要想辦法打破怪圈,真正為孩子負責,為我們的下一代負責。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31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