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這一重要論述,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是對黨的教育方針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按照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總要求,堅持政治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切實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
立足政治性
明確教學內容
大學生正值人生發(fā)展、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最重要的階段,面臨的人生課題、人生選擇、人生矛盾相對集中,因此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特別是政治觀點、政治立場、政治方向的引領。思政課程是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課程中最核心的表達,政治性是思政課程的首要特征。教育目的的制定和提出,以及貫徹與落實,都不只是純粹的教育行為,同時也是復雜的政治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立足政治性,傳遞意識形態(tài)所要求倡導的價值、理念與意義,使大學生群體達成政治認同,形成共同目標,自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課堂上傳遞的內容,或多或少支配著學生的所學所悟,形塑著學生對現實世界的認知,這是思政課必須審慎思考的問題。是誰的知識?知識以什么形式呈現?知識如何被選擇?由誰來選擇這些知識?通過這些知識要達到什么目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必然伴隨利益的需要和價值的判斷,必須是值得傳承下去的精華和合法的文化。
思政課實踐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嚴格把控教學內容的政治性是首要工作。一是要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建設案例庫、素材庫和在線示范課程庫等資源,研制開發(fā)精品課件,為推動新時代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基礎。二是要樹牢教師責任意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學好教材、講好教材、用活教材,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使命,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當好大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三是要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堅持把教材內容與黨和國家的現實課題結合起來,從縱向歷史視角為學生理清發(fā)展脈絡,在橫向中外比較中為學生拓展國際視野,以生動實踐實例為學生闡明思想的現實意蘊,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思政課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繼而在實踐中站穩(wěn)政治立場、篤定理想信念,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實際行動、親身實踐砥礪強國之志篤定報國之行。
基于社會性
挖掘教學資源
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思政課教師要觀照學生成長成才的社會土壤,拓展思政課堂的教學空間,使之同步于社會、銜接于社會,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相融相通。
一是要深入挖掘社會素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研究社會、分析問題,在親身參與和體驗中識國情、知民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提升綜合素質,厚植家國情懷。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偉大夢想激發(fā)出偉大實踐,造就了中國速度、中國奇跡。教師要善于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建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素材庫,講好中國故事,引領學生接受和認同轉型中的時代特征與進程本質。例如,中國在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進程中涌現出大批先進事跡、動人故事,教師可將這些成果成就轉化為思政課教學資源,帶領學生深入現場開展調研和訪談,以生動實踐為根基講出思想的鮮活,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親歷價值認識、價值分辨、價值判斷的過程,延展個體生命的價值維度,實現價值生成和意義建構,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國家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發(fā)現中國精神,感應時代脈搏。
二是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高校、家庭、社會、政府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思政教育體系,凝聚起不同領域的教育力量和集體智慧。積極邀請關心教育的先進代表人物進校園、入課堂,以開設講座、指導活動等多種形式拉近學生與社會的心理距離,使思政課教學成為一個真誠的傾聽和接納過程,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生命碰撞、精神相遇,從而增強思政課的生命力、感染力、說服力,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力、共情力、鑒賞力。同時,加強與社區(qū)、企業(yè)、政府等的聯系,建立困難家庭幫扶、社會公益服務、企業(yè)勞動體驗、政府服務支援等多種志愿服務體系,完善思政實踐課程學時學分認定制度,鼓勵支持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引領廣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利用社會資源給大學生講授一堂堂真實情境下富有生命力的思政課,推動課程教學與實踐鍛煉聯動。
結合實踐性
變革教學方式
實踐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之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思政課教學的顯著特征。思政課只有真正走近師生、武裝師生,才能更好地體現價值、彰顯力量。然而,教師在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qū):該講的知識點都講了,自然而然會被學生所理解。事實上,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常常無法像傳授事實性知識那樣,通過簡單直接的“口述”就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而是需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弄明白或在他人的指導幫助下形成自己的見解。在高校思政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育人”得到教師廣泛、深刻的重視,“實踐育人”卻常停留于形式、淺層,價值和作用未被充分挖掘。雖然大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主學習進行探究并得出結論,但實踐學習是促進其應用和遷移知識、產生內驅學習動力、緩解學習枯燥感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變革教學方式,摒棄自上而下的強行灌輸,不能只給“現成結論”,將學生當成物化的“容器”,而要觀照自然、社會與人的身心一體,重視實踐性、體驗性教學方式,以更好地適應學生主體性成長的需要。
一是要把思政課上到田野里、講在大地上,通過開設專門的實踐教學課、建設相關教育主題的實踐教學基地等,促進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有機結合。在實踐活動中以小班模式配置指導教師,為師生交流留足空間。鼓勵各院系書記院長、知名專家學者帶頭講學,帶領學生走入基層一線、深入群眾,充分盤活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科技館等場地資源與教育元素,通過研學、參觀、職業(yè)體驗等豐富形式,構建“學、研、講”一體聯動機制,上好“行走的思政課”,讓思政課“看得見”“摸得著”“能體驗”,不斷提升育人實效。二是要把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項目化實施作為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化學習,鼓勵學生以短視頻創(chuàng)作、文藝展演、電影觀賞、海報宣傳展等話語體系和展現方式呈現學習成果,指導學生在項目主題提煉、項目方案制定及項目實施過程中學以致用、躬身力行,在實踐中體悟由“我”到“我們”的群體團結感,建構群體身份、增進群體聯結,并不斷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夢想不成為空想,需要理論學習奠基,更需要實踐歷練支撐。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依托理論教學、寓教于行、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的特殊教學組織形式,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全球化發(fā)展浪潮中的優(yōu)越性,引領當代青年在學思踐悟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進而將“小我”融入“大我”,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
(作者黃彩虹單位系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鄒小燕單位系福建林業(yè)職業(yè)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9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