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的高質量特色發(fā)展,既是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多樣化發(fā)展的實踐成果。那么,什么是高質量特色發(fā)展呢?有的學校通過增加國家級競賽獲獎數(shù)量展示學校的高質量辦學成果,有的學校通過學科抽測成績來證明高質量教學,有的學校通過高水平藝體團隊的展演來呈現(xiàn)高質量活動。殊不知,這些對辦學質量的片面追求,容易導致學校辦學的同質化,不利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人格健全。
對中小學校長而言,實現(xiàn)從經驗治校到制度治校,再到文化治校,是一個持續(xù)學習和不斷探索的過程。打造學校文化特色,通過文化與課程整合來實現(xiàn)高質量辦學,既是文化治校的一種途徑,也是學校特色發(fā)展的一種思路。這就要求校長具有文化課程整合的辦學思想。整合的前提是要對學校文化和課程體系這兩個概念有系統(tǒng)的認識。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影響力系統(tǒng),它影響著師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它發(fā)揮影響力的方式有5種:價值觀體系、規(guī)則體系、課程體系、符號體系、儀式與典禮,學校文化的最終結果是師生的集體人格。建設學校文化是每一名校長的工作職責,由于校長對文化體系認識程度的不同,導致一些學校雖然掛了很多標語,“一訓三風”也齊全醒目,但當問及師生學校的育人目標是什么、校訓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時,多數(shù)師生會支支吾吾或者一知半解說不完整。試想,這樣的文化元素,怎能影響師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呢?又怎能塑造集體人格呢?
學校文化要有根基,這種根基有4種來源,一是學校辦學歷史中傳承下來的精神元素,比如教師敬業(yè)有愛心、隊伍抱團有干勁、學校勇于創(chuàng)新等,這些精神元素就是學校文化的初始基因;二是學校所在區(qū)域的地方文化,比如胡楊精神、蒙古馬精神、德孝文化等,這些文化是學校價值觀的來源,也是學校課程和活動的精神要素;三是學校的教育思想,比如自然主義教育、實用主義教育、人本主義教育,或者某個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比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等,這些教育思想是學校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得以提煉的理論基礎,也是學校文化和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jù);四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家國擔當、自立自強、厚德載物等,這些價值觀將是學校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最終成為師生集體人格的厚重底色。故此,校長要及時更新自己的學校文化專業(yè)認知,并從4種文化來源中選擇與學校辦學現(xiàn)狀最為匹配的組合,以此形成學校文化的內生點。
課程思想要突破已有的三級課程體系,要構建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比如,可以把課程分解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拓展性課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選擇性課程(特色化的活動課程)、綜合性課程(跨學科實踐課程)四大類,根據(jù)學校的辦學理念,將不同類別的課程設置不同的比例,由此,課程類別不同、各類課程的比例不同,本身就形成了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文化課程整合是一套辦學思想,核心是把文化體系滲透到課程體系中,讓課程承載文化。一些中小學校長期存在文化和課程“兩張皮”的情況,講起文化,校長滔滔不絕而師生結結巴巴,講起課程,教師深入淺出而校長三言兩語,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和課程沒有整合,文化只關乎“一訓三風”和標語口號,沒有在課程中得以落實,課程只參照課標而不承載文化。如何將文化課程整合在一起呢?如果文化體系包括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和“一訓三風”,那么,從育人目標中分解出來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文化與課程的彩虹橋,就是建立起文化與課程關聯(lián)的中間紐帶。
文化課程整合作為一種文化治校、特色辦學的現(xiàn)代學校治理方式,要想在實踐中產生外顯的辦學成果,需要完成五步走:立根子——挖掘梳理并確立學校的文化內生點;定調子——構建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一訓三風”;搭架子——分解核心素養(yǎng)并構建文化課程整合體系;探路子——實施課程文化體系推進文化治校;亮牌子——展示高質量辦學成果和辦學特色。中國式現(xiàn)代化,體現(xiàn)在教育現(xiàn)代化中,就是每一所學校都用自己的方式發(fā)展、用自己的方式承擔、用自己的方式出彩。而自己的方式,其一就是自己的文化體系和自己的課程體系。具備并踐行文化課程整合的辦學思想,通過研究和探索自己學校的文化內生點,基于文化內生點構建出自己的價值觀體系、課程體系、制度體系、符號體系、儀式和活動體系,沿著立根子、定調子、搭架子、探路子、亮牌子五步走來實現(xiàn)學校的高質量發(fā)展,將直接有助于中小學校實現(xiàn)從經驗治校到文化治校的轉變,實現(xiàn)從制度治校到文化治校的升級,從而使學校更好地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實現(xiàn)學校高質量發(fā)展的目標。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7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