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學段科學銜接
編者按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一次重要轉折。近年來,各地不斷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過渡。本報特別推出“加強學段科學銜接”系列報道,邀請專家學者、幼兒園園長、小學校長撰稿,圍繞當前幼小銜接工作的核心問題作出分析、提出建議,敬請關注。
國家教育部門一直很重視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和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開展幼小銜接課題研究,最近幾年更是接連出臺政策文件,不斷規(guī)范、指導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其中,2021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幼兒園和小學要雙向銜接,協(xié)同合作。該文件從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個方面,對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提出具體的指導要點,為雙方銜接教育的實踐行動提供了支持和引領。
隨著幼小銜接教育在實踐層面的不斷深入,幼兒園和小學雙方都發(fā)現(xiàn),如果不解決小學課程與幼兒園五大教育領域的銜接問題,幼小銜接只能停留在寬泛、淺表的層面,難以聚焦深入?!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幼小銜接,科學評估學前教育結束后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fā)展水平,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幼小銜接進課程了!這是2022年版課程方案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也是一大亮點。從此,“幼小銜接”成為小學各個學科一個新的教研領域。小學對“幼小銜接”的行動積極性大大提高。
如何做好課程銜接呢?天津市教科院課程中心認為:教研部門幼小銜接的機制建設是前提,只有機制健全了,銜接渠道才能徹底打通,銜接工作才能持續(xù)深入地開展。為此,課程中心于2022年10月成立了幼小銜接研究室,研究室成員由小學教研員和學前教研員共同組成,旨在打破學段藩籬,以科研為引領,開展幼兒園和小學的聯(lián)合教育研究,引領并指導天津市幼小銜接教研工作朝著更加規(guī)范、更加全面、更加科學、更加深入的方向不斷發(fā)展。
研究室認為:把握幼兒園和小學課程的各自特點,認清二者差異,進而找到縮小差異的辦法,是做好幼小課程銜接的關鍵。兒童上小學后,比較難適應學科知識的學習。幼兒園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對于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幼兒園把培養(yǎng)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勞動能力、與人交流合作能力等當作教育內容,而且游戲是其基本的活動??梢姀膶W習內容到活動形式,都讓幼兒感到毫無壓力,輕松快樂。而升入小學后,新生必須學習各門學科知識,尤其是語文和數(shù)學,每天都有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必須達成的學習目標,導致兒童的心理壓力陡然增加,這也正是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出現(xiàn)坡度的根本原因。
為了減緩這個坡度,幼兒園應該做好學習的準備教育。從大班開始,幼兒園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滲透小學知識,適當?shù)匕研W知識和學習方法融入游戲之中,讓兒童玩有所獲,帶著必要的學習經(jīng)驗升入小學,減少升入小學后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如書寫準備,幼兒園教師最好在大班幼兒寫自己名字的時候,就指導其掌握正確的執(zhí)筆姿勢,不能對兒童錯誤的執(zhí)筆姿勢視而不見、放任不管,推給小學教師去糾正,當然這需要幼兒園教師具備一定的小學教學本領。
與此同時,小學一年級開學第一周要上適應教育課。教師不要急于教授學科知識,應結合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我上學了”的教育內容,先引導新生認同自己的小學生身份,培養(yǎng)其基本的學習規(guī)范,之后進入正常教學時堅持“零起點”教學。各個學科都要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進度扎扎實實地教授課程內容,不能以任何理由少教或不教,不能因為個別學生提前學就提高教學難度、加快教學進度。要讓從沒學過小學知識的學生毫不恐慌,學得踏實,學得安心,對學習充滿信心。另外,在教學方式上,一年級教師盡量和幼兒園銜接,多采取游戲化、活動化、生活化的方式,滿足新生的活動愿望,激發(fā)新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學前無壓力學習逐漸適應上學后有壓力的學習。實踐證明,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組成教育共同體,經(jīng)常圍繞同一個主題開展聯(lián)合教研活動,能有效增進對彼此的深入了解,實現(xiàn)精準對接,從而提高幼小銜接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幼小銜接的教育質量關乎國家基礎教育質量,關乎每個孩子的幸福童年。幼兒園和小學應雙向奔赴,都向對方多邁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并從課程銜接入手,通過聯(lián)合教研尋求深度融通的有效辦法,幫助孩子平穩(wěn)順利地過渡到小學,開啟新的旅程。
?。ㄗ髡邌挝幌堤旖蚴薪逃茖W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22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