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凌波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聞回放
“過去一年,‘摳摳搜搜’地花了很多錢?!薄皫装賶K錢的手辦說買就買,5塊錢的郵費能省則省?!眲倓傔^去的春節(jié)假期,不少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一年來的消費總結,有些現象看似矛盾,背后卻有著年輕人獨特的消費邏輯。青年消費群體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消費新場景、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不斷出現,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偏好、行為模式經歷著巨大的變化。這些新特點形成了新趨勢,蘊藏著新商機,為消費市場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主持人語
在數字經濟浪潮席卷下,消費新場景、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不斷涌現。作為消費市場主力軍之一,這一代年輕人的消費行為正在發(fā)生著急劇“反差”的變化:既多方比價尋找“平替”,又愿意為情緒價值“一擲千金”;既對符號性品牌商品逐漸“脫敏”,又十分注重消費的體驗性、人文性、品質感。青年群體有著怎樣的新消費觀?他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模式會對消費市場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既要、又要”的消費特征背后我們又該如何冷靜思考?
“悅己消費”又何妨
席云水(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從“為他人買單”到“為自己消費”,青年人的消費觀念正在悄然發(fā)生著一場變革。他們在購買過程中以愉悅自我為首要目的,通過消費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和情緒價值,也提升個人的生活品位。
“悅己消費”離不開青年一代多樣化的價值需求,他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的簡單堆砌,而是希望通過消費拓寬生活的邊界,增加人生的厚度。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是為了發(fā)朋友圈炫耀,而是為了感受未知的山川湖海;一次沉浸式的音樂演出,不是為了打卡,而是為了在旋律中找到共鳴;一場古今交織的展覽,不是為了拍照,而是為了在藝術中尋找靈感。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消費形式不僅讓生活更有趣,也讓年輕人在體驗里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的審美品位和生活方式。
通過消費滿足情緒價值是當下年輕人消費方式的重要特征?,F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和高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承受的壓力,而這種“悅己消費”恰恰成了年輕人情緒的“解壓閥”。消費者更加關注自身的情感體驗和精神需求,希望能在消費里找尋到情感的慰藉與力量。午后的全糖奶茶、心儀已久的可愛掛件、墻角的綠植盆栽,這些物件讓人覺得治愈又溫暖。年輕人正是通過這種消費治愈心靈。
當青年人站在琳瑯滿目的商品前作出自主化選擇的時候,消費好壞的天平不再被價格、品牌等外在指標所左右,而是關乎自己的內心感受,是自己開不開心,喜不喜歡。“為自己消費”的背后,不僅是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轉變,也體現了年輕人追尋生活意義、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勇氣。畢竟,生活的意義,不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嗎?
莫因“比價”陷入消費陷阱
牛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在“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的消費宣言背后,反映出這一代青年群體“熱衷比價”這一看似理性的消費習慣。但這種方式是否真如表面所見般靠譜?
過度追求低價容易使年輕人產生消費焦慮和決策疲勞。為了找到最優(yōu)惠的價格,年輕人投入大量時間尋找最低價,研究攻略等待促銷,其為節(jié)省金錢付出的精力成本,早已超出商品本身價值。當這種“精打細算”逐漸演變?yōu)椤安弧取蕴?,越‘比’越累”強迫癥式的消費行為時,便會陷入“決策疲勞”。
此外,“比價”能力已經成為一種自媒體賽道和互聯網社交資本。在小紅書、抖音等熱門平臺上,“購物省錢攻略”這類內容常常能獲得百萬級別的閱讀量。這一現象背后,反映出群體普遍存在的選擇焦慮。消費者在搶到“超低價”商品后沾沾自喜,而又會因為某一商品“買貴了”感到懊惱與不甘,進而形成消費主義視角下“誰買得便宜誰厲害,誰買得貴誰愚蠢”的新型“鄙視鏈”。
商品價格與價值具有一致性,在追求性價比時,應警惕“物美價廉”“物超所值”背后的消費主義陷阱。經濟學中“生產成本理論”表明,一般來說,商品質量越高,成本越高,企業(yè)為確保利潤,自然會提高價格。這意味著,同一標準下,想要買到既便宜又優(yōu)質的東西是不現實的。年輕消費者在“貨比三家”之后看到的“驚喜價”,很有可能是商家先漲后降、犧牲品質降低成本等一系列不正當操作實現的。這種模式的背后,損害的可能還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價低未必質優(yōu),買得便宜不一定用得開心。在追求性價比的道路上,要認清價格與價值的本質關系,理性看待商品價格,不被低價迷惑,以免落入消費主義陷阱。
青年群體消費熱潮催生新業(yè)態(tài)
郭苗苗(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青年群體不僅是消費者,更是消費市場新業(yè)態(tài)的共創(chuàng)者。從盲盒的“不確定性狂歡”到國潮產品的“文化覺醒”,青年群體正以其獨特的消費行為催生出消費市場新業(yè)態(tài)。
新的消費業(yè)態(tài)注重個性化、體驗化。青年群體成長于信息與物質豐富的時代,不再滿足于標準化的產品與服務,轉而追求自我表達、深度參與的消費體驗。比如,密室逃脫從單純的解謎游戲發(fā)展為全感官沉浸的社交消費活動;動漫IP、明星偶像的周邊產品,不再是簡單的文化衍生品,而是被打造為消費潮流;文旅景區(qū)從傳統的觀光游覽模式升級為融合沉浸式演出的體驗空間。這些新的消費活動,不僅為年輕人提供了個性化的選擇,也為市場的發(fā)展注入新活力。
在消費新業(yè)態(tài)的生長過程中,青年消費需求激發(fā)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又反哺青年消費體驗,實現消費與文化的雙向賦能。青年消費者為傳統文化IP注入現代審美,他們穿上兼具古韻與時尚感的新中式服飾,拆開以經典傳統文化IP為藍本開發(fā)的盲盒,創(chuàng)造出鮮活的“可體驗的文明”。傳統文化因消費煥發(fā)生機,消費也因文化更具內涵,展現出文化自信在這個時代的新商業(yè)表達。
作為“新消費主力軍”,青年群體催生消費市場新業(yè)態(tài)的背后是青年與市場的雙向奔赴。當企業(yè)為青年需求開啟“柔性供應鏈”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場青年與市場的默契互動。青年消費力正在倒逼市場形成更加多元的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機制,重構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商業(yè)、供給與需求的互動關系,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開辟出充滿更多可能性的新航道。
《中國教育報》2025年02月25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