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當前的教育扶貧工作,貴在“堅持”、難在“精準”、勝在“創(chuàng)新”。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西吉縣教育體育局狠抓政策落實,確保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確保收官之年勝利收官。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鏡頭”看看西吉的教育扶貧之路。
鏡頭一:“精準資助”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
為了解決貧困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帶來的上學費用難題,兌現(xiàn)黨和政府“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的莊嚴承諾。西吉縣嚴格落實國家各項政策,充分發(fā)揮學生資助在教育脫貧中的“排頭兵”作用,從政策落實上精準發(fā)力,不斷完善政府主導、學校聯(lián)動、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免、補、助、獎”全方位學生資助體系,建立并全面推行“123456”教育精準扶貧模式,努力讓每一名學生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幫助廣大“寒門學子”渡過難關,鋪平上學路。
2016年以來,各學段累計資助學生57.017萬人次9.279億元(建檔立卡21.89萬人次),下沉12個生源地助學貸款代辦點,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9919人(建檔立卡2838人),貸款額達5823萬元,比上一年增加267人。其中,鄉(xiāng)鎮(zhèn)代辦點受理7009人,占全縣受理人數(shù)的70.7%,高效率、高質量圓滿完成網上受理工作。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2159人531.7萬元(其中西吉縣教育扶貧基金資助400人60.4萬元)。資助體系日臻完善,確保了“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
從2019年開始,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按標準享受了“營養(yǎng)改善計劃”“一葷兩素”餐盤供餐模式,實現(xiàn)了營養(yǎng)改善計劃供餐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升級換代。為進一步將教育扶貧推向深入,西吉縣還廣泛號召各界愛心企業(yè)和社會人士捐資助學,確保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鏡頭二:“全面改薄”,讓校園風貌成為鄉(xiāng)間最美風景
走進西吉縣的小學,一排排紅色的教學樓給人絲絲暖意,寬闊平整的操場讓人心曠神怡。原來的教學用房老舊,操場、道路也都是泥土路,現(xiàn)在孩子們不僅能在安全舒適的教室里上課,還能在操場上鍛煉玩耍,圖書室、實驗室、餐廳也一應俱全。新校舍的落成,讓孩子們有了更安全健康、條件齊備的學習場所,學習的勁頭更足了。這一切得益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項目體育場建設等各類項目的實施。
近年來,西吉縣累計投入15.79億元,新征土地1000余畝,對全縣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進行改擴建,新建、遷建、改擴建學校294所,為義務教育學校配齊配全音體美衛(wèi)器材和教學實驗儀器299.39萬件(套),建成理化生等各類實驗室、綜合實踐室等844個、交互式班級多媒體教室2105個、錄播教室60間,新增圖書87.1578萬冊。
所有學校面貌一新,辦學條件全面改善。近兩年來,西吉縣進一步加大“全面改薄”工作,完善了校園各項配套附屬設施,配備教學儀器和信息化設備等,使全縣中小學的整體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育均衡發(fā)展再上新臺階。
鏡頭三:“重心下移”,讓農村孩子享受同等優(yōu)質教育
為積極推進教學模式變革,讓農村貧困孩子享受同等優(yōu)質教育,西吉縣以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實施城區(qū)強校與鄉(xiāng)村薄弱學校進行“幫帶”管理,大力推行城鄉(xiāng)結對,校長教師互相交流輪崗,在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和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上做足文章,統(tǒng)籌配置縣域教育資源,推進城鄉(xiāng)共建共享教育公平。
以中心小學為單位,探索出在線課堂應用基本運作模式。優(yōu)化組合轄區(qū)內教師隊伍結構,建立相對固定的運作模式。解決鄉(xiāng)村學校課程開不齊的問題,探索出在線課堂應用基本模式。即確定需要幫扶的學校實施硬件建設——確定幫扶學校的薄弱學科——固定主教教師和助教教師。以“城鄉(xiāng)發(fā)展共同體”為單位,形成同堂聽課、同屏互動、同步教研等同步在線教學教研模式,構建城鄉(xiāng)教學共同發(fā)展機制。
每年,縣教體局都要從城區(qū)抽調優(yōu)秀教師赴鄉(xiāng)鎮(zhèn)農村學校交流。縣城教師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帶下去,讓鄉(xiāng)鎮(zhèn)農村學校的孩子和縣城的孩子同樣能夠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
縣教體局致力于建設一支面向基層學校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隊伍。自特崗計劃實施以來,全縣還全面實行鄉(xiāng)村教師生活補助制度,讓全縣鄉(xiāng)村教師受益。
鏡頭四:“控輟保學”,讓貧困學生一個都不少
緊密結合教育脫貧工作,西吉縣始終把控輟保學工作當作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硬指標”來抓,建立“一生一案”制,精準分析,精準施策,全力落實控輟保學各項工作任務,收到了良好成效,實現(xiàn)了控輟保學動態(tài)清零目標。
強化宣傳教育??h委、縣政府及全社會高度重視教育,下發(fā)各類教育宣傳資料20萬余份,先后開展四輪“千名教師進萬名學生家庭”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建立網格化包抓責任機制,實現(xiàn)全縣295個行政村1854個村民小組和8個社區(qū)全覆蓋,形成人人關心教育、支持教育、敬畏教育,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建立健全控輟保學責任機制。強化政府行為,認真落實縣級領導包鄉(xiāng)和鄉(xiāng)鎮(zhèn)、部門(單位)“三保四包一幫”雙線和縣、鄉(xiāng)、村、組“四級”,以及縣長、局長、鄉(xiāng)鎮(zhèn)長、校長、村長、家長“六長”控輟保學責任制?!叭K陌粠汀敝械摹叭!保凑H雽W、政府與學校共同保鞏固、學校保質量;“四包”,即縣級領導包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干部包村組、教育體育局干部包學校、村組干部和教師包學生;“一幫”,即縣直部門(單位)幫助鄉(xiāng)(鎮(zhèn))動員學生?!半p線”目標責任制,即縣、鄉(xiāng)、村黨政一條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育一條線。
堅持“勸返一人,鞏固一人”的原則,建立勸返學生復學原因分析研究機制,因生制定復學方案,按四個模式開展工作,即“即輟即返,隨班就讀;降低難度,降級復讀;單獨編班,自編校本課程、特色課程;通過縣內外職業(yè)中學,開設普職融合課程,到職業(yè)學校就讀”。制定《西吉縣溫馨保學工作指導意見》,因材施教,精準施策,確保每個勸返孩子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將殘疾兒童、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全部納入全縣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健全留守兒童關愛制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實現(xiàn)縣域全覆蓋。認真做好未入學殘疾兒童摸底核查工作,全面落實殘疾兒童每生每年6000元/公用經費,縣財政給予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每人每月200元的特殊教育津貼,對66名重度殘疾兒童“一人一案”“一家一案”,依托縣特殊教育學校,認真開展送教上門工作,8至14周歲“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5%。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教育公平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教育脫貧攻堅刻不容緩。當前,對標教育脫貧標準,全縣學前教育師資、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等方面仍有短板,縣城擠、農村弱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
下一步,西吉縣教育扶貧工作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國家和區(qū)、市有關精準扶貧會議精神,著力提升貧困鄉(xiāng)鎮(zhèn)教育發(fā)展水平,全力保障貧困學生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通過教育使貧困人口“走出去、有技能、能致富”,進一步鞏固教育扶貧成果,不斷拓寬教育扶貧扶智渠道,確保貧困地區(qū)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徹底消除因貧失學、因學返貧現(xiàn)象,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具體來說,一是優(yōu)化配置,合理整合縣域教師資源。爭取政府購買服務崗位,緩解學前教育短缺現(xiàn)狀。探索實行教師“縣管校聘”和定期輪崗交流改革試點,合理整合教師資源,嚴格按照師生比核定學校教職工編制,統(tǒng)籌提出各學校教職工編制調整方案,優(yōu)化配備縣域教師。進一步加大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整合力度,盡量減少師資浪費,確保正常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二是促進公平,不斷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實現(xiàn)應助盡助。繼續(xù)全面落實國家和區(qū)市各類教育資助政策,籌措資金,將三本、藝考生納入資助范圍,實現(xiàn)各學段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和農村學生補貼政策全覆蓋、全保障。全面關注殘疾、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制定《關于開展教育脫貧攻堅殘疾兒童、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等特殊群體幫扶工作的實施方案》,做到“一生一案”,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繼續(xù)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愛心人士向困難學子伸出援手;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嚴格落實《西吉縣教育扶貧基金經費使用與管理辦法》,管好用好教育扶貧基金。
三是提升質量,增強學校辦學吸引力。加大師德師風建設,落實教師榮譽制度和卓越教師計劃,提高教師熱心從教、熱情從教的職業(yè)幸福感。凝心聚力,精準施策,深入推動縣域、城鄉(xiāng)、學校間“互聯(lián)網+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補足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短板,全面發(fā)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豐富課程教學,深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強學生個人品格和學習品質培養(yǎng),健全學生人格,進行勵志教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辦學活力。積極探索開展普職融合教育,開辦各類社團活動,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增強校園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走進校園、留在校園、茁壯成長。(作者:付彥林,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教育體育局,《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0年第7-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