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記憶里的陳景潤——專訪陳景潤的中學老師陳蔭慈老先生

        發(fā)布時間:2020-09-08 作者:口述:陳蔭慈 整理:葉青、葉蓓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要談陳景潤,英華中學是避不開的。從英華中學的懵懂學生,到英華中學的資深教師,我的大半輩子都與英華中學有關(guān)。陳景潤和我之間的淵源,也在英華中學締結(jié),我與他既是“表兄弟”似的親戚關(guān)系,也是“吾為師,彼為生”的師生關(guān)系。

        近代新式教育下的福州英華中學

        我出生于1922年, 1947年進入英華中學任教,到2001年,前前后后從教54年?;叵肫饋恚疫@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教書。我早年就讀于英華中學,隨后進入福建協(xié)和大學學習,畢業(yè)之后重返母校任教,在英華中學落地生根。

        英華中學是現(xiàn)在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之一。該校于1881年由美國傳教士麥鏗利在福州倉山創(chuàng)辦,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英華中學的首任華人校長陳芝美,是美國康乃爾大學教育學的畢業(yè)生。

        “辦學校不辦則已,辦,就要辦一個第一流的中學”!這是陳校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建設學校,他曾6次赴美講道,募集捐款。他在英華中學實行美國式教育,教學內(nèi)容重視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文化,學科設置豐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聘請留美博士擔任主要科教員,校匯集了一批學識淵博、思想活躍、學風嚴謹、誨人不倦的優(yōu)秀教師。

        學校崇尚民主精神,主張兼收并蓄,有較為自由寬松的學術(shù)氛圍,教師有充分的授課自主權(quán)。有教師在課上講授辯證法和階級斗爭,后為國民黨特務組織知曉,他們派人到學校抓師生時,是學校出面保護了師生。

        在這一氛圍影響下,學校師生養(yǎng)成了不盲目隨從、勇于探求真理的獨立思考精神,也培養(yǎng)了數(shù)以百計的專家、學者和革命志士,如林森、黃乃裳、侯德榜、陳岱孫、沈元、王助、陳景潤、楊申生、孫道華等都是該校的校友。

        我很欣賞陳芝美校長的辦學理念,也在深厚的母校情懷驅(qū)使之下,大學畢業(yè)后回到英華中學教書。在這數(shù)十年的教書生涯中,陳景潤雖與我之間師生情緣不長,但他無疑是我所教授過的學生中最為優(yōu)秀的一個,他從英華中學走出去,并成為英華中學最為驕傲的學生。

        陳景潤在英華中學的日子

        1948年,陳景潤進入英華中學高中部求學。當時我教學任務較為繁重,每周負責立體幾何、平面幾何、物理等7個課程,共21節(jié)課。一開始,因每天忙于備課、上課,無法與學生進行深入互動,我熟識的學生大多是班級里的活躍分子,沉默寡言的陳景潤不在其列。

        后來,因為“表兄”的關(guān)系,我才開始留意他。

        抗戰(zhàn)期間,世道紛亂,許多人為躲避戰(zhàn)亂紛紛內(nèi)遷。當時居住在南平的大伯母,對前來避難的同親多有照顧,這其中有一位我且喚作“表兄”的同親。他在南平郵電局工作小半年,局勢稍穩(wěn)才返回福州。

        大伯母與我家交情甚篤,得知我與妹妹在福州求學,便介紹我們與“表兄”認識。據(jù)“表兄”介紹,陳景潤與他之間也是同親關(guān)系,兩人以表兄弟相稱。我年長陳景潤11歲,算起來,亦可喚他一聲“表弟”。我與陳景潤的故事,亦從這里開始。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其父是郵政局職員,其母是家庭主婦。他父親因常年在外奔波,所見所聞較之常人更廣。在表兄口中,他在生活細節(jié)方面比較隨意,吃穿住不太講究。大抵后來陳景潤這方面“不羈”是有點“繼承”他父親的吧。

        當時我在高一年級講授平面幾何課程,主要根據(jù)教材進行備課和授課,重在知識點的傳授。印象中,陳景潤是一個平常而普通的學生,并不起眼。為了更多地了解他,我查閱了他的成績單,他的成績處于中上水平,學習比較好,但在班級里遠不算拔尖,在數(shù)學上也并非天賦異稟。

        一般而言,平日課堂上,學生中會有活躍分子,上課積極搶答,下課纏著老師咨詢,而陳景潤并非這類學生。他在我的課上只是認真聽講,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他也不怎么開口說話。但有時在課上與他四目相對,我又總能從他的眼神中看出他的睿智和聰慧,因為他早已計算出答案,只是不喜爭搶,不善表達而已。雖然課堂上寡言少語,但他喜歡學習,平日讀書相當用功,近乎癡迷狀態(tài)。當時同學戲稱他為“bookworm”, 就是書蟲、書迷、書呆的意思。英華中學的圖書館借書卡記錄著陳景潤借閱的圖書:大學叢書《微積分學》《物理學》,哈佛大學講義《高等代數(shù)引論》《實用力學》等。

        隨著高一課程的結(jié)束,我與陳景潤之間交流漸少。后來,他從英華中學畢業(yè),升入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繼續(xù)深造,我與他之間便幾無聯(lián)系。再相見時,他已是知名校友,受邀參加校慶。雖然那時他已經(jīng)享譽中外,但每次看到我,他依然會站起來親切迎接,這份尊師重道的情誼令我感動至今。

        數(shù)學高峰的起點

        陳景潤一生成就之大,遠超英華中學同期的師生,但要論陳景潤的數(shù)學啟蒙,毋庸置疑是在英華中學求學期間。高中時期的陳景潤,正值思維敏捷,興趣廣博的絕妙年歲,他定睛遙望數(shù)學高峰,并開始奮力攀登。

        在英華中學,除我與陳景潤有一段頗深的淵源外,我的同事陳金華也曾與他有過一些交集。陳金華與我既是高中同學,亦是大學同學。陳景潤高二時,成為陳金華的學生。

        經(jīng)過一年的積累和打磨,當時的陳景潤,逐漸對數(shù)學顯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從他當時在圖書館借閱的書目中可見端倪——《微積分學》借過2次,可見他是下了功夫鉆研的。在課后,陳景潤也時常向陳金華討教數(shù)學問題,并向他借閱書籍,較之高一更為積極、主動。我想,大概是他找到了興趣所在吧。

        應該說當時的英華中學對陳景潤數(shù)學啟蒙有直接影響的,除了如前所述學校積淀的優(yōu)良辦學傳統(tǒng),有一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沈元。

        沈元是福州人,我國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他也是英華中學學生,先后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學習,后又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到1949年,解放戰(zhàn)爭三大戰(zhàn)役即將爆發(fā),北方戰(zhàn)亂頻發(fā),南北交通受阻,已經(jīng)是清華大學航空系系主任的沈元回福州為父奔喪后,接受母校應聘從教的邀請,成為英華中學一名數(shù)學科的代課老師。

        沈元思維極其活躍,想法新奇,上起課來與我們大多數(shù)任課教師不同,他教學“毫無章法”,講授的內(nèi)容也完全脫離教材,“天馬行空”,生動幽默,學生非常喜歡他。

        數(shù)論是沈元講授內(nèi)容的“??汀保惥皾櫬犓恼n,總是兩眼放光,神采奕奕,課堂互動也增多,時不時還會應和幾句,提一些問題。

        在一堂課上,沈元給學生講了關(guān)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數(shù)學是科學王國里最尊貴的王后?!當?shù)論’由于它的高難度和重要性,就像是王后頭上戴著的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這個兩百多年來還沒有被人們破解的難題,就像是王冠正中央那顆明珠!同學們,大家好好努力吧,將來去證明這道世界難題……”沈元偶然的敘說,在陳景潤的心中埋下了種子,他對于數(shù)學的求知欲被極大地激發(fā),對“哥德巴赫猜想”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由此開啟了奮力攀登高峰的歷程。

        在英華中學求學期間,沈元關(guān)于“猜想”的故事激發(fā)了他的求知興趣,引導他未來人生成長的軌跡。當時年輕稚嫩的他,對于數(shù)論無疑是興趣盎然的,且一頭栽進去,發(fā)覺越研究越難,越難便越想研究,成為他一生事業(yè)追求的精神基石,歷經(jīng)種種艱難的困擾卻矢志不移,最終如愿摘下了這一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

        正如陳景潤在紀念母校75周年時敬錄華羅庚老師教誨的一句話:“天才在于勤奮,聰明在于刻苦?!标惥皾櫡浅>囱鋈A羅庚老師,身體力行這句至理名言。

        口述:陳蔭慈 整理:葉青、葉蓓

        (葉青系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葉蓓系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學教師)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guān)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亚洲综合色88综合天堂,亚洲最的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婷婷五月中文字幕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