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潘維廉(William N.Brown)教授是在初夏的一個上午,陽光透過百葉窗灑在裊裊飄香的茶葉上,光斑在白墻上若隱若現(xiàn)?!安畈欢嗔??!闭{試攝像機的同事表示采訪可以開始后,穿著橙色襯衣的潘維廉端起已喝下半杯的茶水,笑著說道:“茶,的確不多了?!蔽葑永镱D時笑聲一片。
標志性的八字須、親和力十足的微笑、幽默的話語、機智的反應、對中國文化的諳熟……這是潘維廉留給很多人的印象。周圍的人常常稱呼他為“潘教授”或“老潘”。他身上有很多標簽: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1993年中國政府友誼獎得主、CCTV“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新航道“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當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己的多重身份時,他說:“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1988年,潘維廉一家初來廈門
“最好的故事是生活”
曾有一位記者第一次見到潘維廉時問道:“潘教授,你到中國多久了?”潘維廉說:“不長,32年?!?/p>
30多年來,潘維廉在逐漸了解中國的同時,一直致力于向世界講中國故事。從《老外看福建》《魅力廈門》,到《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再到最近出版的新書《老潘寫給青少年的18封信》,他都在用自己的視角為大家展示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潘維廉感興趣的中國故事有很多,從中國經(jīng)典、科技發(fā)明,到普通百姓生活,無一不深深吸引著他。當談到什么樣的故事是“好的中國故事”時,他說,最好的故事其實就是人的生活。
1988年,潘維廉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踏上了中國之旅。1994年,他驅車4萬多公里環(huán)游中國,2019年又完成了2萬多公里的重走中國行。從1994年到2019年這25年間,他發(fā)現(xiàn)并記錄了一個個平凡卻不普通的中國故事。
在潘維廉看來,講好中國故事,要實實在在反映中國的獨特性,反映中國歷史悠久的、為其他民族共有的普世價值觀和夢想。
“我來到中國廈門后,很快便發(fā)現(xiàn)中國不像西方媒體報道的那樣。我就開始寫信,讓家人朋友了解中國是什么樣的地方。當時我從宏觀的方面講中國,他們便誤以為這是一種政治宣傳。”潘維廉說道,“后來,我逐漸意識到,好的中國故事就是講講中國人,讓大家了解中國人是什么樣的人——是愛家的人、追夢的人、愛國的人。我給他們講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們聽后就深受觸動了?!?/p>
對于青少年來說,講好中國故事,這一點同樣適用。潘維廉分享了2020年他擔任中國教育電視臺和新航道集團聯(lián)合主辦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專家評委時的小故事?!罢劦叫鹿诜窝滓咔?,有學生講他的家人當時就在武漢,還有學生的爸爸就是醫(yī)生,他們都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講述那段時光是如何度過的,以及他們的切身感受,我聽完深深地感動了。所以年輕人要講自己的、個性化的中國故事?!迸司S廉認為,正是這樣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中國故事,才更能打動世界。
潘維廉認為,給中國人,特別是年輕的中國人講中國故事也越來越重要?!昂芏嘀袊哪贻p人其實不是很了解中國。我之前給中國的高中生看30年前廈門的照片,他們都很難相信中國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潘維廉想起當時的場景,笑了起來,“所以,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講給外國人聽,講給世界聽,也要講給中國人聽,給中國青年人聽。” 在《老潘寫給青少年的18封信》里,潘維廉關于語言學習、家庭教育、跨文化交流等問題的思考,也為青少年進一步了解中國提供了更多新視角。
2019年,潘維廉第二次環(huán)游中國,與廈門大學師生在嘉峪關合影留念
“故事的講述者是最好的老師”
故事不僅可以用來“講”,還可以用來“教”。在潘維廉看來,故事是一種強大的學習工具?!肮适虏粌H可用于娛樂,還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如此?!?/p>
在哈佛商學院,分享“商業(yè)案例”是包括統(tǒng)計、戰(zhàn)略、會計到經(jīng)濟學的所有課程都會采用的授課方式,而這些案例都可以算作“穿上正裝”的故事。潘維廉介紹,他也會在自己的課堂上給學生分享商業(yè)案例,還奉送一些幽默小品、示范表演和競賽,或者讓他們在課堂中虛構的國家或省份里進行角色扮演,解決那里的經(jīng)濟、社會或文化問題。
“故事的講述者是最好的老師。我覺得用故事來教學是最好的。理論通常比較枯燥,故事則比較有意思,也更容易記住?!迸司S廉說,“很多學生畢業(yè)很多年后給我寫信說,他們還很清楚地記得二三十年前課堂上那些生動的內容?!?/p>
回顧自己20余年的學生生涯,潘維廉表示其實能記起的事情很少,讀過什么、老師和教授說過什么,都已不太清晰。但他做的一些事情,如制作手工藝產品,7歲時去羅德夫人的牧羊場實地觀察,看過的戲劇和音樂劇……都讓他記憶猶新。“60年過去了,我七八歲時聽到的故事,在學校的表演,至今還記得很清楚?!?/p>
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記住教學內容,潘維廉會經(jīng)常將表演、道具等融入教學中。用三個雜耍的小球講領導力,用橡皮做的蛇講管理,用撲克牌講組織行為學……這些看似怪誕的設計,已成為潘維廉的課堂標簽,在一次次身體力行的表演中讓學生明白:學習,其實是比想象中更加有趣的事情。
“讓故事生動不僅需要口述,還需要表演。更好的是,學生如果能將課堂上的故事演出來,一定會對所學留有深刻記憶。”潘維廉說,“不僅要學生開口來講,更要讓學生動手去做。”
潘維廉擔任新航道“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評委
“屋基的寬度,決定尖頂?shù)母叨取?/strong>
作為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和兩個孩子的父親,潘維廉深入了解并參與著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在對兩個兒子的教育上也從不放松。
在1994年自駕環(huán)游中國時,潘維廉為了讓兩個兒子在旅途中也不落下學習,就在面包車里添置了桌子和書架。在旅行途中,故事自然也不少?!懊康揭粋€地方,我就給他們講歷史背景。比如到了杭州,我就講絲綢,帶他們去參觀絲綢博物館。在旅行中告訴他們這些,他們就會記得?!迸司S廉說,“我希望他們多了解中國、熱愛中國。”1995年,潘維廉又帶孩子自駕6萬多公里環(huán)游了美國和加拿大,讓他們更加了解世界。
潘維廉的兩個孩子跟隨他來到中國后便一直接受中西結合的教育。每天大約花4小時學習美國卡爾弗頓學校(The Calverton School)的函授課程,然后再跟著中國家庭教師學習高等數(shù)學,練習鋼琴和武術。兩個孩子在相互浸潤的中西文化中逐漸成長,潘維廉也以此逐漸探尋到東西方教育的平衡點。
在西方人的印象里,中國教育可能會略顯“死板”,但親身參與了中國教育,潘維廉逐漸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魅力?!拔覄倎碇袊鴷r,在課堂上問學生問題,他們都不愿意開口,這讓我一度以為他們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但在他們畢業(yè)后,有的去做生意、當企業(yè)家,有的去國外深造從事研究工作,他們都在創(chuàng)新的前沿領域發(fā)光發(fā)熱,都有十分廣闊的未來?!?/p>
正是這些學生的成長,讓潘維廉領悟到中國教育的成功密碼?!爸袊种匾暬A教育,這其實就是在為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打地基?!迸司S廉說道,“屋基的寬度,決定尖頂?shù)母叨取?chuàng)新的火花不會熄滅,打好基礎能讓學生飛得更高?!痹鷮嵉耐寥罏閷W生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讓創(chuàng)新之種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30多年過去了,來自美國的潘維廉已經(jīng)成為大家熟知的“老潘”,一個對中國充滿好奇的美國青年也變成一個對各種故事經(jīng)典如數(shù)家珍的“中國通”。他是故事的講述人,也是故事的親歷者,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中國大地,用筆下的文字見證著中國的騰飛。
“對于中國,是越了解就越不了解。這么大的國家,變化這么快,即使是中國人也不會很自信地說對中國足夠了解。我還得繼續(xù)學習研究,一輩子不夠,下輩子還要繼續(xù)學。”
閑暇時刻,潘維廉會在廈大的校園里遛狗,也會邀請學生到家里一起包餃子、喝茶。他在一點一滴中收集那些平凡普通的生活日常,在光陰荏苒間釀就一個個讓人回味無窮的中國故事。他把這些故事寫在信中,這些信,正寄往世界更多的地方……(作者彭詩韻、項佳楚系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記者,汪穎系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見習記者)
來源:神州學人(2021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