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下人才基地、寧南山區(qū)教師搖籃”,在寧夏,有這樣一所高校,因師范而立、因師范而興,聚焦教師教育主業(yè),深耕教師培養(yǎng),助力一批又一批學子開啟人生新篇章。
“寧夏師范大學49年來三擇校址、五易其名,形成了紅色基因一脈相承、家國情懷一條主線、務實教學一以貫之、服務基層一心一意的辦學傳統(tǒng)?!睂幭膸煼洞髮W黨委書記王宏偉說。
把紅色根脈厚植學生內(nèi)心
寧夏師范大學所在的固原市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我們意識到這些紅色資源是育人的‘富礦’,學校各部門和各學院通力配合,通過持續(xù)打造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紅色文化特色思政課育人模式,在厚植家國情懷上下功夫?!睂幭膸煼洞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馬文多說。
“我們給學生講‘五史’、講校史,在課堂和各類活動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講述老一輩寧師人自強不息、執(zhí)著堅守的故事,邀請優(yōu)秀校友進行朋輩引領。這也是寧夏師范大學破解‘培根鑄魂’的精神密碼的關鍵所在。”寧夏師范大學團委書記陸瑜說。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作為第一支進入寧夏的紅軍隊伍,途經(jīng)西吉縣興隆鎮(zhèn)?!爱敃r紅軍隊伍中有一些傷員借住在老百姓家里養(yǎng)傷,他們大都是南方人,看到當?shù)乩习傩湛空簟⒅蟮群唵蔚募夹g食用馬鈴薯,就教他們利用馬鈴薯制作粉條,被當?shù)匕傩辗Q為‘紅軍粉’。”寧夏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李振聰說。
2021年5月,由寧夏師范大學師生自編自演的情景劇《紅軍粉的故事》榮獲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甲組一等獎及藝術表演類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師生們用藝術的形式再現(xiàn)了當年的軍民魚水深情,也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寧夏師范大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用足用好紅色資源,育人育心,努力打造具有寧師特色的思政課,構建了6個課堂教學專題、6條精品研學線路、6種創(chuàng)新育人方式、9個現(xiàn)場教學專題和1個以紅色文化虛擬仿真教學中心為內(nèi)容的“66691”紅色文化特色思政課育人模式,持續(xù)凝練升華紅色文化內(nèi)核,進一步擦亮“紅”的底色,讓紅色根脈厚植師生內(nèi)心。
挖掘“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師范本色
在上世紀70年代,一批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學子來到西海固,在寧夏師范大學的前身——六盤山大學,開啟了激情燃燒的歲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一批功力深厚的先生活躍在講臺上,既奠定了善學好學的學風,扎實的教風也得到了傳承。
2000年進入寧夏師范大學從教的朱進國,1984年到1986年在寧夏師范大學前身——固原師范??茖W校進修。1985年的一個周末讓他記憶猶新,“我打水的時候碰到中文系主管教學的副主任南矩容先生,他把我請到家里,讓我對教學工作暢所欲言。那時候從學校領導到學生,大家所思所想都是怎么提高教學水平?!敝爝M國說。
朱進國也常告誡學生們:“你們是未來的教師,對三尺講臺要有敬畏之心,從讀書時就要以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P>
“第一次講課,磨課磨到晚上11點,雖然挺累的,但是我們作為師范生,身上那股‘勁兒’不能松?!?021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學生楊志芳說。
在寧夏師范大學的教室和校園里,學生主動說課試講和晨讀晚誦已是常態(tài),節(jié)假日的圖書館座無虛席?!皬睦弦惠厡帋熑四抢飩鞒邢聛淼膴^斗精神繼續(xù)在新一代學子身上發(fā)揚光大?!睂幭膸煼洞髮W副校長倪剛說。
樹牢“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抱負
2008年,李軍鵬從寧夏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專業(yè)畢業(yè)后,主動申請到中衛(wèi)市海原縣薛套小學支教兩年。2012年,他通過特崗考試成為吳忠市紅寺堡區(qū)柳泉中心小學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經(jīng)過多年成長和歷練已成長為柳泉中心小學校長。
49年來寧夏師范大學向社會輸送了5萬多名畢業(yè)生,和李軍鵬一樣,其中大部分都扎根在寧南山區(qū)中小學校的講臺,辛勤耕耘。
寧夏師范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兆義介紹,學校圍繞強化學生未來從事教師行業(yè)所需的核心競爭力,開展了教師職業(yè)能力技能訓練與考核、教育見習實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學分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設計,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學分制度深度融入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構建“三全育人”體系。
同時,寧夏師范大學持續(xù)40屆的五項全能基本功大賽也不斷為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賦能,競賽內(nèi)容包括三筆字、寫作、說課、演講、才藝展示,旨在通過第一、二課堂相銜接以及課內(nèi)外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師范生從教技能和綜合素養(yǎng),全面提升師范生樂教善教核心競爭力。
“寧夏師范大學的學生將教育家精神浸潤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教師將教育家精神主動融入平常教育教學,學校將教育家精神熔鑄在辦學治校各方面、教書育人全過程,引領師生永葆弘道追求,努力成為‘經(jīng)師’與‘人師’相統(tǒng)一的‘大先生’,讓教育家精神成為學校的鮮明底色。”王宏偉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1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