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安徽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實踐團隊師生在廬江黃陂湖濕地采集水樣并進行現(xiàn)場測定。
在廬江黃陂湖濕地,安徽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實踐團隊隊員,汗流浹背地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
在廬江黃陂湖濕地,安徽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田勝尼(左三)帶領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實踐團隊隊員開展鳥類調查。
在安徽省廬江縣繡溪公園,田勝尼(中)與學生一起采集浮游生物樣品。
深夜,田勝尼(右二)帶領安徽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實踐團隊隊員來到環(huán)巢湖濕地開展兩棲類動物現(xiàn)場調查。
在實驗室里,田勝尼(右二)指導學生對從安徽省滁州市野外采集回來的生物樣品開展室內分析、測定與鑒定工作。
在實驗室里,田勝尼(左)指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生物樣品。
在實驗室里,田勝尼(左一)向學生講解植物識別要點,并手把手地指導他們制作植物標本。
初秋的夜晚,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棲鳳洲濕地,空氣濕熱蒸騰,不時傳來聲聲蛙鳴。已是晚上10點多,一束束手電筒光線從遠處“走來”,刺破濃重的黑夜。
“這里有路可以下去,大家小心一點兒,別滑到水塘里?!弊咴陉犖榍懊娴氖前不辙r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田勝尼,他正帶著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實踐團隊的隊員們在環(huán)巢湖濕地開展兩棲類動物調查。他一邊提醒著大家,一邊用手電筒左右尋覓著“寶貝”。
“快看,有只蛙蹦過去了。”田勝尼用手一指,話音未落,實踐團隊隊長胡浩就“噌”地跳了過去,穩(wěn)穩(wěn)地抓住了這只蛙。潮濕的田埂讓他滑了個趔趄,濺起的泥巴都沾到了臉上。
田勝尼告訴大家:“看,這就是金線側褶蛙。”
“這只塊頭還不小,抓時輕一點兒,可別讓它吐出毒素來?!辈灰粫?,胡浩又抓到一只中華蟾蜍,團隊指導教師虞磊急忙提醒道。
沒過多久,隊員們就發(fā)現(xiàn)了金線側褶蛙、黑斑側褶蛙、澤陸蛙、飾紋姬蛙和中華蟾蜍等5種兩棲類物種。
時間接近午夜12點,實踐團隊一天的任務才正式結束。從早上6點半出發(fā),前往廬江黃陂湖濕地完成鳥類調查及浮游生物的采集,到晚上在巢湖邊棲鳳洲濕地開展兩棲類動物調查,連續(xù)工作近18個小時,隊員們盡管滿身疲憊,卻興致盎然。
暑期以來,田勝尼帶領10名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在合肥、滁州等地10個縣區(qū)開展了生物多樣性調查,觀察到鳥類13目40科88種、兩棲類1目3科9種、爬行類2目7科11種。
背著草帽、穿著膠鞋,挎著照相機、扛著望遠鏡,隨意的穿著、黝黑的皮膚,始終活躍在生態(tài)資源普查一線的田勝尼,身邊圍繞著一大批喜歡大自然的學生,和他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美麗家園。安徽農業(yè)大學2024屆學生徐宇浩,大學期間參加省內外爬行類動物調查,發(fā)現(xiàn)新物種8個。甚至有不少女生也對此“情有獨鐘”,安徽農業(yè)大學2023級研究生孫彩娟看起來文文弱弱,工作起來一點兒不膽怯,搞起野外調查來,和男生沒什么兩樣。
“走出校園,深入基層,深入鄉(xiāng)村,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鄉(xiāng)村振興大調研,這樣的社會實踐很有意義。農業(yè)大學的學生,就要把‘三下鄉(xiāng)’變成‘常下鄉(xiāng)’,不到田間地頭,領略不到自然的神奇,感受不到大地的脈動。和自然互動,與大地交心,學農愛農,立志服務鄉(xiāng)村振興,這才是合格的農大學生。”田勝尼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9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