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
小班集體分享時間,全體幼兒圍坐。老師請大家分享作業(yè)單,有個別幼兒吵鬧。球球突然捂著耳朵說:“你們聲音太大了,我受不了了,不要說了,不要說了!”
情景二
小班區(qū)域活動時間,球球和其他三個幼兒在建構區(qū)活動。球球正在尋找積木堆里的長條積木,準備拿起其中一根。這時樂樂也過來取積木,一次抱起三四根長條積木,其中包含了球球想要的那根。球球馬上皺起眉頭說:“這是我的,這是我的?!睒窐钒哑渲幸桓f給球球,球球說:“我不要,我要那個,我要那個!”樂樂把另外一根遞給球球,球球聲音更大了:“我要那個,我要那個!”伸手從樂樂的懷里拿出他想要的那一根。
球球拿起長條積木,得意地跳起來,接著擺了一個武術架勢。后來,樂樂在搭積木,球球走過去踩踏樂樂搭的其中一塊板子,發(fā)現動了起來,他笑著不斷踩踏。樂樂見了眉頭緊皺,大聲說:“不要踩!不要踩!”球球笑著繼續(xù)踩,并叫旁邊的小朋友一起踩。
球球為什么固執(zhí)地堅持“要那個”?又為什么不顧樂樂阻止,一味搞破壞?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在人類心理發(fā)展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嬰幼兒把每一件事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說,嬰幼兒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斷和理解自己與事物、情境,以及人的關系,而完全不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同樣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去看問題。
“三山實驗”是皮亞杰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后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并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fā)現兒童無法完成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皮亞杰以此證明了兒童“自我中心”的特點。
上述情景中,球球的行為凸顯了“自我中心”這一思維特點?!白晕抑行摹辈⒎峭ǔKf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兒心理學的一個術語,即幼兒常常依賴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觀特點,僅從自我的角度觀察和認識外部世界。
第一個情景中,球球聽到吵鬧聲音,感覺不舒服,沒有考慮當下的集體分享活動,直接大聲表達不滿情緒。
第二個情景中,球球不顧樂樂的抗議,不斷踩踏樂樂搭的積木。球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斷和理解周圍世界及與他人的關系,完全不能注意樂樂的意圖、情緒,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幼兒自我中心現象,一方面與其身心發(fā)展水平有關,同時也與家長不恰當的教養(yǎng)方式相關。如果教養(yǎng)方式不當,即便過了自我中心階段,幼兒依舊表現出很強的自我中心行為。因此,幫幼兒走出自我中心,家園共育更有效。
首先,將自我中心的認知問題與道德問題區(qū)別開來。不能簡單將幼兒自我中心行為指責為自私、不道德或性格缺陷,更不能隨意斥責或批評幼兒。事實上,“自私”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忽視他人的觀點,而幼兒的自我中心是不了解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事實。因此,幼兒本身也感覺很無辜。
其次,轉移注意的焦點。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幼兒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幼兒。溺愛會強化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幼兒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理所當然應圍著自己轉。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焦點,把幼兒視為獨立的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人。這樣就會使幼兒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得到別人。
再其次,重視角色游戲和移情訓練的價值,幫助幼兒學習換位思考。好玩的角色游戲可讓幼兒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而移情訓練可以讓幼兒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么辦”,從而了解他人的情感與需求。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和比喻等手段可以引導幼兒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幼兒從“自我”走向“他人”。
例如,可以跟幼兒邊玩游戲邊講故事:小熊和小兔子在搭積木,小兔子搭了一個大房子。小熊走過去說:我力氣很大,我能把房子推倒!如果你是小兔子,你的感受是什么?這種情境式的引導,可以讓幼兒更多地做到移情,從而能夠更理解他人的情感。
最后,讓幼兒多參加集體游戲。集體游戲中幼兒可以學習遵守規(guī)則,體驗游戲的快樂。在與同伴交往中體驗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實驗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4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