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屢遭貶謫,飽嘗輾轉之苦,就不時生出“老年退隱之地”的想法,筑巢壘屋,“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在蘇軾屢遭貶謫的人生中,又有哪些地方有幸成為他的“水云鄉(xiāng)”呢?
黃州“水云鄉(xiāng)”
“寓居去江干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上,此幸未始有也?!边@是蘇軾一封信里的話,字里行間描述了他所居的寓所山水相連,風景優(yōu)美。這到底是一處什么樣的房子呢?其實,只不過是一個驛站,是官員走水路時暫時小住之地,房舍簡陋,空空蕩蕩,別無他物。
黃州地勢偏僻、荒涼、骯臟,人民貧困孱弱,饑不擇食、寒不擇衣,再加上那里潮濕多雨,生活環(huán)境頗為惡劣。正如蘇軾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樣:“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比欢盍艘欢螘r間的蘇軾發(fā)現(xiàn)了驛站的獨特之處,竟然愛上了黃州這個地方。他在一封信里這樣寫道:“臨皋亭不下數(shù)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xiāng)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弊源?,蘇軾就有了在這里安家落戶的打算。
黃州城東不遠處也有個亭子叫雪堂,雪堂前面有5間房子。據(jù)說,這幾間房子是蘇軾到黃州第二年修建的。雪堂附近有一座山,蘇軾在那里也蓋了3間房。仰,可以看山看云;俯,可以看亭看水。悠游自在,不失為人間樂事。
蘇軾雖然作為團練副使出任黃州,可是“祿廩相絕”,以前朝廷發(fā)的俸祿都已花光,身邊沒有什么積蓄。蘇軾在《東坡八首》的小序里說:“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于郡中請營地數(shù)十畝,使得躬耕其中。”于是,蘇軾在黃州城東山坡上置地約50畝,種麥、種稻、種菜、種茶?!案宕旨c支百年,力耕不受眾目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蘇軾有了這50畝土地,生活改善很大。他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某見在東坡,作陂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樂事?!庇蟹坑械?,“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蘇軾把黃州當作了他的“水云鄉(xiāng)”。
宜興“水云鄉(xiāng)”
當蘇軾決定在黃州“聊以卒歲”時,一紙詔令將他從黃州調(diào)到汝州。蘇軾攜妻挈子,一路星夜兼程向汝州趕去。當他途經(jīng)江蘇時,被當?shù)刂T多自然風光所吸引,心中不禁暗暗盤算著要在太湖地區(qū)買一個農(nóng)莊。那時,蘇軾天真地想,皇帝既然把他從黃州調(diào)到汝州,日后也會聽從勸說而準許他在別處安居。
蘇軾的想法一經(jīng)公布,不少好友都替他出主意,為他尋找“水云鄉(xiāng)”。佛印和尚的農(nóng)莊在揚州,佛印就希望蘇軾在揚州住下;范鎮(zhèn)在許下,就希望蘇軾來許下住下;滕元發(fā)當時在太湖南岸的湖州出任太守,便希望蘇軾來宜興居住。
蘇軾途經(jīng)宜興時,與滕元發(fā)商量在宜興買房置地。他在一首詩里是這樣描述當時的心跡:“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豈意殘年踏朝市,有如疲馬畏陵坡。羨君同甲心方壯,笑我無聊鬢已皤。何日西湖尋舊賞,淡煙疏雨暗漁蓑?!碧K軾感慨人老疲憊,只想做個漁翁,消閑自在度過余生。
蘇軾先在宜興城20里外的深山里購得一塊土地,他在一篇文章里記述了喜悅的心情:“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緊接著,他又這樣描述自己的打算:“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
在好友邵民瞻的幫助下,蘇軾又購得一處老房子。房子在荊溪邊上,有山有水,有花有木,風景宜人,確實是一個閑居或者養(yǎng)老的好地方。誰知好事多磨,蘇軾得知房主是一個敗家子,不得已賣了房子換錢,思量再三,終于燒毀契約,把那房子又還給了主人。即將到手的房子化為泡影,蘇軾把宜興當作“水云鄉(xiāng)”的計劃也隨之化為泡影。這時,蘇軾已經(jīng)落到“饑寒之憂,盡在朝夕”的地步了。
惠州“水云鄉(xiāng)”
宋哲宗紹圣元年,蘇軾的命運急轉直下,被貶到廣東高山大庾嶺以南的地方。蘇軾動身不久,朝廷又繼續(xù)降他的職,改派到距廣州70里的惠州擔任建昌軍司馬。當蘇軾來到九江以南的鄱陽湖時,他又被朝廷繼續(xù)貶低官階。
一踏上南國的土地,蘇軾就被亞熱帶美麗的風光陶醉了,認為“嶺南萬戶皆春色”。他感慨道:“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由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碧K軾又想在這里筑起他的“水云鄉(xiāng)”,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歸。明年買田筑室,作惠州人也。”
蘇軾來到惠州的第二年,就開始在河東40尺高的一座小山頂上蓋房子,并起名“白鶴居”,精致典雅。這處房子共20間,約占半畝地,依山而筑,受地勢影響,一頭寬一頭窄。房子的南面是一塊空地,蘇軾種上了各種各樣的樹,比如橘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等。
這處房子不僅地理位置不錯,還有人與他做鄰居,一家是翟秀才,一家是林太太。翟秀才可以同他談詩說文,彼此唱和;林太太則有一手釀酒的手藝,釀出來的酒都賒給蘇軾喝。據(jù)說,房子上梁時,不少鄰居都前來道喜,蘇軾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還寫了一首《白鶴新居上梁文》讓人來唱。
喜歌以建筑為中心,將敘事、狀物、抒情融于一體,從東西南北四方來描寫風光,極力鋪敘新居之美和幽居之趣,字里行間表達了祝禱之情??上Ш镁安婚L,蘇軾又被朝廷繼續(xù)貶謫。這一回,他要到海南儋州去“享受”他的“水云鄉(xiāng)”了。
儋州“水云鄉(xiāng)”
紹圣四年,蘇軾乘船來到海南儋州,縣官張中將自己公館旁邊的一所房子騰出來給蘇軾住。那所房子狹窄破舊而且漏雨,蘇軾為了避雨只得把床移來移去。后來,張中將房子修繕一新,蘇軾才免了“漏雨”的麻煩。誰知,不久張中便被朝廷罷免,蘇軾只得從那所房子里搬出。
歷經(jīng)磨難的蘇軾仍然表現(xiàn)得波瀾不驚,甚至認為千里迢迢來到儋州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一次,蘇軾對友人說:“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耳。唯有一幸,無甚瘴也?!碑攧e人為他在海南的生存狀況擔憂時,蘇軾笑著說:“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聽其運轉,流行坎止,無不可者。故人知之,免憂?!?/P>
從官家房子搬出后,蘇軾把身上僅有的一點錢拿出來,搭了一個簡陋的房子。蘇軾所到之處,太守親近他,書生親近他,和尚親近他,道士親近他,就連那些大字不識的窮人也親近他。儋州的老百姓聽說蘇軾要蓋房子,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沒錢沒物的就出力氣。
房子蓋好了,蘇軾給它起了一個“桄榔庵”的名字。然而,蘇軾在自己新蓋的“桄榔庵”里沒住多久,朝廷又下詔讓他去湖南永州了。
蘇軾不停地遷來遷去,一生漂泊,居無定所,連一只候鳥都不如。盡管多次有“老年退隱之地”的想法,可是一個個“水云鄉(xiāng)”都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身為一名朝廷官員,哪怕是被貶謫的官員,蘇軾仍然難得自由——“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慧源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12日第1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