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許多學校都在嘗試跨界課程,學科整合、STEM教育或者PBL教學法都是當下的流行款?!翱纭笔菍W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跨界的目的是“融學”,“融學”的最佳方式是跨界。
審勢相機,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在把準方向的基礎上“做起來”。先做到打破學科壁壘,融通學習力(包括學習資源)。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寫道:方法固然重要,然而,無論我們做什么,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nèi)心發(fā)生的事。做著做著,我們就會與內(nèi)心想要的東西相遇。
關于學科整合,開始時可以由教師自由組織,利用不同學科的優(yōu)勢優(yōu)化主題教學,讓學生置身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中。同時,教師也要走出自己的學科,在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中增進跨學科交流。STEM教育或PBL教學法的引入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可以進一步突出學習主題。
但探索跨界課程不能滿足于此。若止步于此,教師有可能深陷為整合而整合、為項目而項目的泥淖。學生的真實需求沒有被滿足,學習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和突破,學生仍舊是“學習跟班”。脫離“學生需要”與“問題解決”的跨界課程是不具有生命力的。
跨界課程真正追求的是真實問題的項目化解決,讓學生敢于面對挑戰(zhàn),并能遷移、運用所學。有了這個認識,跨界課程的走向才會清晰起來。
比如“鳥窩的設計”,涉及多個學科的內(nèi)容,算大小——數(shù)學,搭拼裝——工程,選居處——科學,取名號——語文,做裝飾——美術。顯然,這項學習任務僅靠一個學科、一個人是很難高質量完成的。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跨界課程是因項目產(chǎn)生聯(lián)動、因挑戰(zhàn)締結聯(lián)盟,需要學習者在一個時間周期內(nèi)完成任務。
表面上看,“鳥窩的設計”哪所學校都可以做。實際上,真正的“跨界”是因問題引發(fā)驅動。我們必須追問——為什么做鳥窩。如果學校綠樹成蔭,綠水縈繞,青山做伴,鳥兒眷戀,那么做鳥窩是應當之事。這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也是學生的期待。當跨界學習貼近學生真實生活,成為學生亟待完成的一項任務,課程學習才有了意義。
如果我們對跨界課程的價值有了準確定位,那么開設這門課程的路徑就不會是學校單方面的“想當然”。我們不拒絕提前規(guī)劃,也不反對通用項目的移植,但我們更應該敬重因真實問題而生長起來的跨界課程。
問卷調(diào)查是開設跨界課程的第一步,我們要了解學生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學校需要解決什么問題。第二步是確立項目,分析各類需求并努力滿足師生需求。第三步是設計方案,在時間地點、人員組合、材料選擇、呈現(xiàn)形態(tài)、組織辦法、成果評估等方面精心設計,提高可操作性。
實施策略上可實行“X+1”模式,包括三個層面的設計。一是課表時間分配上的“X+1”?!癤”是多點分布,圍繞一項主題任務分散安排上課時間,可以是一個周期內(nèi)固定一天的兩節(jié)課連排;“1”是固定一周為跨界學習周,一周時間學生都在跨界形態(tài)下開展項目化學習。二是學員結構上的“X+1”。“X”是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他們?yōu)榱艘粋€共同的主題項目而來;“1”是班級固定,原有行政班不變,跨界師資組合“上門服務”。三是課程選擇上的“X+1”?!癤”就是多種可能,基于真實問題的項目可以列舉多個,允許貼近校情的通用項目存在,最終確定的項目由課程實施團隊選擇;“1”是給課程教學團隊一個獨立的空間,允許他們根據(jù)學情改良項目或者創(chuàng)造新項目。學校要做到提供選擇、留有余地、允許改良、鼓勵創(chuàng)新。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向東認為,“要適應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改要求,打破學科界限,實施跨學科教學和深度學習成為必然選擇”。這一觀點契合了學校教育的核心追求——全面發(fā)展人。學習是多領域學習、理解和運用的綜合化結果,最終的素養(yǎng)表現(xiàn)是立足日常生活、基于問題解決,在各類挑戰(zhàn)性任務面前能快速適應的一種狀態(tài)。新時代教師要堅定這種信念,實施跨界課程要因問題驅動,因真實生長,因項目聯(lián)動,因“境脈”改良,因挑戰(zhàn)聯(lián)盟。
(作者系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副校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22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