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中國特色特殊教育發(fā)展模式初步形成

        發(fā)布時間:2019-09-26 作者:彭霞光 來源:中國教育報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論·教育篇

        本文看點

        我國是世界上殘疾人口比較多的國家。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特殊教育發(fā)展模式。

        1949—1977年,特殊教育經歷了由慈善、救濟屬性轉為教育屬性的歷程。

        1978—2000年,特殊教育經歷了復蘇、完善法律法規(guī)建設、擴大規(guī)模等快速發(fā)展的歷程。

        從2001年開始,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再上新臺階,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布局趨向合理。

        70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指標都增幅顯著,特殊教育逐步走上了有法可依和依法治教的軌道,從學前到高等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國家財政性投入為主的特殊教育投入體制基本建立,“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發(fā)展模式初展樣態(tài),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培養(yǎng)體系日趨完善。

        新時代,我們要努力構建完善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真正實現“弱有所扶”的偉大目標。

        我國是世界上殘疾人口比較多的國家。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數及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推算,我國大約有8500多萬名殘疾人,目前持證的有3300多萬名。保障如此數量殘疾人的教育權利,對任何一個政府來說都是巨大挑戰(zhàn)。新中國成立70年來,通過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特別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特殊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特殊教育發(fā)展模式。

        特殊教育70年發(fā)展歷程

        70年來,特殊教育的發(fā)展高度依賴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經歷了轉型、探索、停滯、復蘇、普特融合等發(fā)展歷程。

        1949—1977年,特殊教育由慈善、救濟屬性轉為教育事業(yè)的一部分。

        新中國成立之前,特殊教育學校由私人創(chuàng)立的居多,特殊教育以“看護”“養(yǎng)護”為主,基本上屬于慈善救濟性質。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接管了特殊教育學校,《政務院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1951年)、《關于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經費問題的通知》(1956年)、《辦好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的幾點指示》(1957年)等相繼頒布,確立了特殊教育的教育屬性和地位,推動了特殊教育發(fā)展。截至1960年,特殊教育學校從1946年的40所增加到476所,在校學生數也從2322人增加到26701人。

        由于特殊教育學校發(fā)展速度較快,加之國家在經濟上遇到了一些困難,隨后十幾年,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和在校殘疾學生數量逐漸縮減。

        1978—2000年,特殊教育經歷了復蘇、完善法律法規(guī)建設、擴大規(guī)模等快速發(fā)展的歷程。

        改革開放后,特殊教育發(fā)展逐漸得以復蘇。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提出,“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隨后,《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等相繼頒布和修訂,特殊教育逐漸步入了依法治教的軌道。1988年,我國啟動了殘疾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特殊教育工作會議,次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國家教委等部門《關于發(fā)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見》,一系列舉措推動了特殊教育較快發(fā)展。

        上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殘疾兒童入學問題,我國開始嘗試在普通學校招收部分輕度殘疾兒童入學的試驗,被稱為“隨班就讀”。隨后,《殘疾人教育條例》《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從法律上確立了隨班就讀教育形式。隨班就讀提高了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也打破了殘疾人教育單一的特殊教育學校安置形式。截至2000年,全國在校殘疾學生數約為37.76萬,是1987年在校殘疾學生數5.29萬的7.14倍。其中25.99萬名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占當年在校殘疾學生總數的69%左右。在此時期,培智學校及輔讀班、綜合類特殊學校相繼建立并得到快速發(fā)展。特殊教育在重點發(fā)展殘疾人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積極向學前教育、職業(yè)教育及高等教育階段拓展。

        從2001年開始,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再上新臺階,在校殘疾學生數、特殊教育學校數等不斷增加。殘疾學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特殊教育學校布局也日趨合理。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把特殊教育作為辦好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內容來對待?!稗k好特殊教育”是黨的十九大的明確要求,也是繼黨的十七大“關心特殊教育”、黨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之后,對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和莊嚴承諾??梢哉f,這個階段是我國特殊教育有史以來發(fā)展最好的時期。

        在此期間,與特殊教育發(fā)展相關的幾部重要法律法規(guī),如《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都相繼進行修訂并實施,在繼續(xù)關注數量和規(guī)模發(fā)展的同時,更加關注殘疾人教育質量。特別是2017年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不僅為進一步保障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提供了強有力支持,而且確立了推進融合教育、優(yōu)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的特殊教育發(fā)展原則。

        一系列與特殊教育發(fā)展相關的發(fā)展規(guī)劃或政策文件,如《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等相繼出臺,第一期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等相繼實施,有效推動了特殊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教育規(guī)劃綱要把特殊教育作為八大教育發(fā)展任務之一,對特殊教育真正納入國家教育整體規(guī)劃、實施融合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系列重大項目工程,如兩期中西部地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項目等相繼實施,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性相繼投入71億多元,新建、改擴建1182所特殊教育學校,基本實現了30萬人口以上、殘疾人口較多的縣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使特殊教育學校布局更趨合理。

        特殊教育70年發(fā)展成就

        盡管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發(fā)展相比,仍然相對滯后,是目前教育領域中的“短板”,但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大量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以送教上門為輔助”,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模式,為在全球范圍內建立沒有排斥、沒有歧視的全納教育體系作出了貢獻。

        特殊教育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指標增幅顯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校殘疾學生人數、特殊教育學校數量、特殊教育教職工人數及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等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指標上都增幅顯著。

        1946年,特殊教育學校(盲校、聾校)40所,2018年特殊教育學校達到了2152所,增長了53倍左右。

        1946年,在校殘疾學生人數2322人,2018年在校殘疾學生達到了近66.59萬人(包括特殊教育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送教上門等),增長了大約286倍。

        1953年,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444人,2018年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5.87萬人(不包括普通學校為44.88萬名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教師),增長了131倍多。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在校殘疾學生僅有2000多人,國家財政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不多。1989年國家財政預算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9724.6萬元,2017年特殊教育學校經費支出達到了142.3億元,增長了145倍多。

        特殊教育法制體系逐漸得到完善。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相繼頒布。除上述法律法規(guī)外,近些年,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條例,如《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殘疾人就業(yè)條例》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等。截至2018年,直接涉及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法律有80多部,行政法規(guī)有50多部,標志著特殊教育已基本完成了從慈善型、救濟型向權利型、普惠型方向轉變,納入依法治教軌道。

        學前到高等教育階段特殊教育體系初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初期,殘疾人限于基礎教育。70年不懈努力,特殊教育逐漸確立了“保障義務教育,著重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fā)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的方針。

        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普及水平提高不僅指接受義務教育的人數增加,也包括接受教育的殘疾人類別有所拓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僅能對盲童和聾童提供基礎教育,后來逐漸為智力殘疾兒童提供教育,目前按“全覆蓋、零拒絕”的要求,對所有類別的殘疾兒童,包括殘疾程度較重或具有多重殘疾的兒童,提供多種多樣的教育形式,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得到初步發(fā)展。我國殘疾人學前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起步較晚,但規(guī)模不斷擴大,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2012年至2018年,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前殘疾兒童提供了10.5萬人次資助,全國共有6.22萬名殘疾考生進入普通高等院校學習。截至2018年,全國已有61所普通本科高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yè),高職院校開設特殊教育專業(yè)點37個。

        總體而言,我國特殊教育體系在層次上已經具備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各階段,已經具備了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等類型。

        國家財政性投入為主的特殊教育投入體制基本建立。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經費收入主要來自國家財政性經費投入。伴隨著我國公共教育財政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財政性教育經費在特殊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0年至2017年,國家財政性經費投入占比從72%提升到97%以上,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特殊教育的重視。

        我國特殊教育財政性投入逐年增加。新中國成立初期,財政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非常有限。進入新世紀以來,特殊教育學校財政性經費支出持續(xù)增長。2000年,特殊教育學校財政經費支出10.7億元,2017年提高到了142.7億元,是2000年的13倍多。隨著投入的增長,很多惠民政策或重大工程項目得以實施。2008年至2015年,新建、改擴建中西部地區(qū)1182所特殊教育學校;支持61所殘疾人高等院校、中等職業(yè)學校和特殊師范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年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6000元以上;殘疾學生補助、資助、救助等的額度提高,特教學校校長和骨干教師的培訓規(guī)模也不斷擴展。

        “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發(fā)展模式初展樣態(tài)。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殘疾兒童只能到特殊教育學校接受教育,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包括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隨班就讀、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等。截至2018年,自1987年開始統(tǒng)計隨班就讀在校殘疾學生人數以來,累計解決了100多萬名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入學問題。1987年,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為0.64萬名,占當年在校殘疾學生總數的約12%;2018年,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33.24萬名,是1987年的52倍左右。2001年在校殘疾學生338.6萬名,在普通學校就讀達到27.6萬名,占比高達71%,是至今為止融合教育水平最高的一年。

        截至2018年,我國有11.64萬名殘疾學生接受“送教上門”服務,占在校殘疾學生總數的17.48%。

        特教教師培訓培養(yǎng)體系日趨完善。改革開放前,我國沒有培養(yǎng)特殊教育教師的專門機構。改革開放后,為了培養(yǎng)高層次的特殊教育人才,國家開始在一些省份建立特殊教育師范學校(部、班),在部屬師范大學建立特殊教育專業(yè)。1986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設立特殊教育專業(yè),當年第一次在全國招收本科生。隨后,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相繼建立特殊教育專業(yè),一批特殊教育碩士、博士點也相應建立。

        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人數從1946年的324人提高到2018年68087人,增長了209倍多。此外,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的學歷層次也在不斷提高,高中階段畢業(yè)的教師人數占比逐漸減少,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占比大幅增加。到2018年,專任教師中受過特殊教育專業(yè)培訓的人數占比達76%,為殘疾學生接受有質量的教育提供了保障。

        此外,在特殊教育學校,除了學科教師外,還出現了專業(yè)治療師,比如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業(yè)治療師等。目前,我國隨班就讀學校還出現了大批隨班就讀教師和資源教師,教師隊伍的組成更加多樣化。

        新時代特殊教育邁向新征程

        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殘疾人教育事業(yè),把發(fā)展特殊教育視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殘疾人格外關心,多次在不同場合發(fā)表關于發(fā)展殘疾人事業(yè)的重要講話,并多次對殘疾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重要批示,殘疾人教育事業(yè)邁向新征程。

        融合教育會得到更快發(fā)展。融合教育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已經被世界許多國家及國際組織認可。我國政府也積極推動融合教育的發(fā)展,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都對全面推進全納教育、實現普特融合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各地政府對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要優(yōu)先考慮就近就便入學,要配置所需特殊教育教師,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并有計劃地在普通學校設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也明確指出,要“優(yōu)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

        殘疾學生免費教育制度會逐步實施。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和《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都強調要加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實現從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12年全免費教育。隨著國家不斷強盛、經濟不斷發(fā)展,我國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會越來越多,不僅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可以享受國家免費教育,其他殘疾學生都會享受到免費教育,提高殘疾人父母的幸福感,保障殘疾學生受教育質量。

        早期干預和早期教育會得到更多關注。要擴大并改善幼兒特別是殘疾幼兒的保育和教育,使他們的殘疾狀況或程度減輕,可以使他們潛能得到開發(fā),同時還可以預防第二種障礙或第二次障礙的出現。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和《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都明確指出,要“加大力度發(fā)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將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納入當地學前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列入國家學前教育重大項目。

        多重殘疾兒童的教育會得到更大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和《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對此都提出了要求,特殊教育學校要擴大招生規(guī)模和類型,依法接收殘疾程度較重的殘疾兒童入學,實現殘疾兒童教育“零拒絕”“全覆蓋”,國家也會適時研制多重殘疾、孤獨癥等學生的課程指南。對那些不能到校就讀、需要專人護理的適齡殘疾兒童,不能放任不管,要采取送教上門的方式提供教育。

        特殊教育的質量會得到較大提升。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明確提出了我國殘疾人教育“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要走從擴大規(guī)模向內涵式發(fā)展的道路。

        提高殘疾人的教育質量,課程的針對性、適宜性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相對于普通教育而言,特殊教育課程的適宜性更加重要。對于殘疾學生來說,不是所有學生都需要開設相同的課程、學習相同的內容、采取相同的評價標準。殘疾學生能夠學習什么內容、達到什么樣的標準主要還是由其能力來決定。因此,未來我國特殊教育會更加重視殘疾學生的課程適宜性,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使每個殘疾學生都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未來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師生配比、職前職后的培養(yǎng)、職稱評聘、福利待遇等都會得到更多重視和發(fā)展,以便為殘疾學生提供有質量的教育,逐漸實現“弱有所扶”的偉大目標。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特殊教育學會副理事長,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重點[B]項目[GY201801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2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亚洲综合色88综合天堂,亚洲最的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婷婷五月中文字幕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