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在深圳南山工作過的“深圳人”,我對螺嶺外國語實驗小學的杜小宜校長早有耳聞。幾年前,因杜校長在校園首創(chuàng)“愛的約會吧”,我開始對她以及她的辦學思想予以關注。這本《愛·生活:發(fā)現教育的曼妙》(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如其名,既是杜小宜校長的嘔心之作,更是她致敬43年教育生涯的“結業(yè)證書”。
正如杜小宜的微信名“孩子慢慢長”,孩子,成長,靜待花開,是這位即將退休卻青春依舊的小學校長的生活常態(tài)。在每個六年的童年中,她陪伴一個個孩子成長為翩翩少年,而她自己,卻因為發(fā)現了愛與生活的教育曼妙,秉持有素,變成了一個大孩子,并逐步建設了最適宜她和螺小所有師生共同成長的25℃教育“家”。
教育是一項直面學生并為生命生長奠基的事業(yè)。在教育理念生態(tài)中,杜小宜這樣理解定義螺小的“愛·生活”教育:“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愛,一是生活。愛的教育是縱貫線,沒有愛,教育生活是蒼白的;生活教育是其中的立體面,不探尋教育生活的真實,愛難以找到支點?!碑斠躁P懷為核心來組織整個教育,螺小的教育活動由此邏輯展開。于是,在這一層面上,在深度關懷中,孩子不再是一個擺在教師對立面上的教育對象,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逐漸走向海德格爾所說的“近化”,“近化”所帶來的是“貼近”。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心靈契約互相生成,從而使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發(fā)生了:就像書中的一個個平凡的教育生活故事,真真切切地在螺小校園里發(fā)生了。
閱讀這本書,如同走進了彌漫著愛與生活曼妙的螺小校園,校園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觸摸到愛與生活的氣息,都可以感受到愛與生活的魅力;校園里每一張笑顏,每一聲童音,每一片綠葉,都散發(fā)著愛與生活的馨香。愛的教育陪伴師生們的校園生活,生活教育豐富師生們的情感體驗,愛的教育與生活教育潤澤師生們的生命色彩。
盧梭在他的名著《愛彌兒》中寫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杜小宜在不同的關懷領域設計她的教育“家”。在這個家園,在生活教育空間、生活課程建筑、生活生命基因、生活共生體、生活的文化意蘊中,學生享受愛的教育的主旋律,學會愛、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生活,在貼近式的生活教育的思考中打亮愛的陽光底色。她從“愛”出發(fā),以“愛”為本,用“愛的教育”培育“愛的公民”,用“愛的公民”服務于“愛的社會”,建構“愛的教育”螺嶺模式。
她因“愛”施教,不同的教師,用不同的愛的表達方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為每個孩子的學習生活提供定制成長套餐,建設不一樣的“愛的教育”。
打開這本書,愛的故事撲面而來,愛的公約浸潤其中。它不但奏響了螺小主旋律,而且構成了螺嶺教育法。
學生,只有走向生活,才能茁壯成長。閱讀這本書的每一個鮮活的案例,讀者猶如漫步在這個25℃的教育花園里,其教育的濕度、溫度和舒適度恰到好處。孩子們甚至可以“發(fā)現”,“外星人也來地球建房子了”。這些是“愛·生活”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教學生活的具體化,并呈現出與之相適應的體驗式文化、生活化課堂、生態(tài)化德育等教育實踐生態(tài)。
打開這本書,生活教育躍然紙上,生活之門豁然開朗。它不但詮釋了生活教育的螺嶺樣態(tài),而且演繹了生活教育的螺嶺模式。
“生活教育”的六個基本點依稀可見:扎根生活土壤,奠基生活品質,提高生活境界,學會生活本領,獲取生活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進行“愛·生活”教育的課程整合,形成了螺小“愛·生活”教育基礎課程特色;變革“愛·生活”教育的教學方式,共建生活教育課堂,開發(fā)“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形成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等生活教育的十大板塊;螺小課堂確立了生活本位的基本形態(tài),從生活中整合教學資源,尊重學生生活體驗,并力圖模糊課堂與生活的界限,創(chuàng)設生活化課堂,讓素養(yǎng)的提升無痕地在教育生活中自然發(fā)生。
一個校長的教育理念最終通過與之息息相關的教育群體實現。在愛的教育與生活教育的交融中,我們看到一個用真心與生命熱誠建筑的最舒適的教育“家”?!皭邸ど睢钡膸煹廊松?,讓教師個體與教育群體生命交往并互動生成。
杜小宜的辦學思想與螺小的創(chuàng)新實踐,與這些年來我首倡的新樣態(tài)學校主張十分吻合。這本書筆下的螺小處處彰顯著“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樣態(tài)特征,而杜小宜則是一千多所新樣態(tài)學校校長的一個快樂伙伴、一個陽光朋友、一個知心姐姐。她不創(chuàng)造歷史,也沒有改變世界,她用“愛·生活”教育,和孩子們一起創(chuàng)建25℃的教育“家”。在喧囂而浮躁的每一天,為教育人帶來一份智慧而美麗的教育時間。
(作者系教育部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14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