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版的新書中,一個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頻頻出現(xiàn),這就是已經(jīng)離世23年的汪曾祺先生。在世時只想“悄沒聲地”寫點兒東西的汪老怎么也沒想到,去世后的20多年間自己竟成了暢銷書作家,所寫的作品也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喜愛,形成了許多“汪迷”群體。筆者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汪迷,但的確讀了汪曾祺的不少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令我愛不釋手,閑來無事或心情煩悶時,會隨手翻閱他的散文,讀到有趣處,常忍俊不止,瞬間忘卻煩惱,頓覺生活美好。
喜歡汪曾祺的理由
筆者喜愛讀汪曾祺的作品無非兩個字“趣味”:他的散文沒有空泛的大道理,沒有宏大的題材,所寫內(nèi)容多為草木蟲魚、風俗美味、常人俗事。但字里行間卻透著文人雅趣,讀來韻味無窮。
文人很多都愛吃、會吃,會吃而且善于談吃的也不少,然而會吃會談吃又會做的文人恐怕為數(shù)不多。汪曾祺被譽為“作家中最會吃的老頭兒”。他的兒子說:“像他這樣會吃會做又會寫的老頭兒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人了?!痹趦鹤油衾实挠洃浿?,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戴著圍裙,從廚房里走出來的樣子,手里端著熱氣騰騰的菜盤,嘴里喊著“吃飯啦……”只要他在家,一家人的飯菜都歸他管,而且樂此不疲,他認為“愿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他在《文章雜事》中說:“我什么功都不練,只練‘買菜功’。我不愛逛商店。愛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綠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薄白畲蟮臉啡み€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興,盤盤見底。”汪曾祺不僅做得一手好菜,也寫得一手好菜,他筆下的菜既能吊人胃口又可“照著做”。如他發(fā)明的“塞肉回鍋油條”:“油條切成寸半長的小段,用手指將內(nèi)層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蔥花、榨菜末,下油鍋重炸。油條有礬。較之春卷尤有風味?;劐佊蜅l極酥脆,嚼之真可聲動十里人?!比缃襁@道“回鍋油條”已成為他的家鄉(xiāng)江蘇高郵的“汪氏名菜”。
汪曾祺筆下的花花草草也一樣活潑有趣:“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牽?;ǘ堂T绯空绰恫砰_,午時即已萎謝。秋葵也命薄。瓣淡黃,白心,心外有紫暈。風吹薄瓣,楚楚可憐?!痹谶@篇名為《夏天》的散文中,他寫的西瓜最傳神:“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P>
筆者尤其喜愛讀汪曾祺寫自家的趣事。他在動筆之前常常坐在沙發(fā)上“構思”,“我的兒女們看到我坐在沙發(fā)里‘直眉瞪眼’,就知道我在琢磨一篇小說。到我考慮成熟了,他們也看得出來,就彼此相告:‘快點兒,快點兒,爸爸有一個蛋要下了,快給他騰個地方!’”“我們家在甘家口住的時候,全家五口人只有一張三屜桌,老伴打字,孩子做作業(yè),輪流用這張桌子。到我要下蛋的時候,他們就很自覺地讓給我。我的小說大都是這樣寫出來的?!?/P>
一個“活莊子”
很多人喜愛汪曾祺文字中的恬靜與溫暖、輕松與幽默,仿佛人生的苦難都與他無關。其實他一生經(jīng)歷過很多坎坷: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離開家鄉(xiāng),報考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之后在昆明教書;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流落到上海,失業(yè),生活無著落,曾想到過自殺;解放后在北京文聯(lián)做了幾年編輯,后被定為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勞改四年;之后回京到北京京劇團被“限制使用”……
但你讀他的文章絲毫感覺不到苦痛,沒有抱怨,沒有冷嘲,有的只是平靜恬淡,快樂風趣。這也許與他豁達樂觀的人生哲學有關。他是個樂觀主義者,對自己經(jīng)歷過的苦痛經(jīng)常會忘記,他的兒子說他善于“剪裁生活”,把生活中的苦難剪裁掉了,留下的都是快樂。他甚至還慶幸自己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保ā峨S遇而安》)在張家口下放的四年中,他起過豬圈,刨過冰糞,扛過85公斤重的糧食,更多的是在果園里干活,給果樹噴波爾多液,他認為“這是比較美的勞動”,“波爾多液顏色淺藍如晴空,很好看?!薄皣姴柖嘁旱拇螖?shù)多了,我的幾件白襯衫都變成了淺藍色?!庇腥艘娝駹顟B(tài)不錯,好奇地問他:“憑仗什么力量支持過來的?”汪曾祺的回答是:“隨遇而安?!薄啊觥斎皇遣豁樀木秤?,‘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抱著這種“好玩的”心態(tài),汪曾祺在苦中尋樂,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挖掘人性中的善。“我的作品的內(nèi)在情緒是歡樂的。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是我們今天應該快樂。一個作家,有責任給予人們一分快樂,尤其是今天。”(《關于受戒》)他希望自己所寫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他非常喜歡宋儒的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頓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他的作品所寫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小兒女”,他對他們充滿了溫情,充滿了同情,他自認為是“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
“東張張西望望”的作家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汪曾祺的散文中,除了談風俗,聊美食,話人生,還有很多篇幅談到讀書與寫作。
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汪曾祺因其獨有的色彩被稱為“不好歸類”的作家,他左手小說,右手散文,亦莊亦諧,獨步文壇。他的短篇小說多為“小橋流水”,俗人俗事;他的散文亦多“輕賤平?!?,隨意散淡。自認為“寫不出來大作品,寫不出來有分量、有氣魄、雄辯、華麗的論文”,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為喧囂擾攘的現(xiàn)代人的生活帶來一點寧靜、一絲清涼。
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就讀四年,師從沈從文,是沈先生的得意弟子。他說:“一個作家讀很多書,但真正影響到他的風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彼J為影響自己比較深的作家中“古人是明代歸有光,現(xiàn)代作家是魯迅、沈從文,外國作家是契訶夫和西班牙的阿左林”。他的短篇小說《受戒》中即有沈從文《邊城》的影子,“我曾問過自己:這篇小說像什么?我覺得,有點兒像《邊城》?!薄八ㄉ驈奈模┑男≌f里的人物,特別是他筆下的那些農(nóng)村的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產(chǎn)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辈粌H是小說,沈從文的散文對汪曾祺的影響也很深,他極其推崇老師的《從文自傳》,認為這是一本奇特的書,“沈先生自己說這是一本‘頑童自傳’。我對這本書特別感興趣,是因為這是一本培養(yǎng)作家的教科書,它告訴我人是怎樣成為詩人的。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一個作家,童年生活是起決定作用的。”“從這本薄薄的小書里學到很多東西,比讀了幾十本文藝理論書還有用”。
有記者采訪汪曾祺,問他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他的回答是:“我就是東張張西望望就成了一個作家?!痹凇渡驈奈牡募拍分?,汪曾祺談到,想要成為一個作家:“要對生活充滿興趣,充滿好奇心,什么都想看看。要到處看,到處聽,到處嗅聞。一顆心‘永遠為一種新鮮顏色、新鮮聲音、新鮮氣味而跳’,要用感官去‘吃’各種印象。要會看,看得仔細,看得清楚,抓得住生活中‘最美的風度’;看了,還得溫習,記著,回想起來還異常明朗,要用時即可方便地移到紙上。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詩意,它的亞細亞式殘酷和愚昧。”
除了受到沈從文的熏陶,汪曾祺還深受明代歸有光的影響,他喜歡歸有光“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人的事”。他說“歸有光是中國的契訶夫,他觀察生活和表現(xiàn)生活的方法很像契訶夫”,認為他“是和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方法最能相通,最有現(xiàn)代味兒的一位中國古代作家”。
汪曾祺非常重視語言,對語言的重要性推崇備至:“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nèi)容。語言和思想是同時存在的,不可剝離的?!薄罢Z言不僅是載體,它是作品的本體。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話,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薄罢Z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積淀,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越高,他的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就會更多?!庇腥嗽u價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點兒味道?!蓖粼髡J為:“誰的語言都是這樣,每一句都是平常普通的話,問題就在‘放在一起’,語言的美不在每一字、每一句,而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句與句要互相連帶,互相顧盼,痛癢相關。“文學語言不是像砌磚墻一樣,一塊磚一塊磚疊在一起,而是像樹一樣,長在一起的,枝干之間,汁液流轉(zhuǎn),一枝動,百枝搖?!薄耙粋€人的文章寫得很順,不疙里疙瘩的,叫作‘順暢’,寫一個作品最好全篇想好,至少把每一段想好,不要寫一句想一句。那樣文氣不容易貫通,不會流暢?!保ā段业膭?chuàng)作生涯》)
汪曾祺舊學功底深厚,能書會畫,能文能詩,他的散文常常是“文白雜糅”,普通話中帶點兒文言文、方言,讀來有韻味,有嚼頭。他建議青年作家要讀些古文,懂一點兒平仄對仗,學會寫絕句、律詩,他在《幽冥鐘》里寫了這樣的句子:“羅漢堂外面,有兩棵很大的白果樹,有幾百年了。夏天,一地濃蔭。冬天,滿階黃葉?!痹谶@里,“如果不用對仗,就會很啰唆,也沒有意境”。
筆者很喜歡汪曾祺在70歲時寫的“自壽詩”,不妨拿來做此文的結尾。《七十書懷出律不改》:“悠悠七十猶耽酒,唯覺登山步履遲。書畫蕭蕭余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也寫書評也作序,不開風氣不為師。假我十年閑粥飯,未知留得幾囊詩。”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2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