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提出的破除“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十條意見引起熱議。這十條意見被認為是全國科研單位中首個“破四唯”的實施細則。
這十條意見的核心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明確論文發(fā)表和授權專利一律不再獎勵,二是規(guī)定9種可直接競聘正高崗位的條件。這一做法重“破”更重“立”,突出“一票肯定”,鼓勵科技轉化和科技為民,為潛心科研、服務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提供崗位競聘的綠色通道。
當然,也許會有人問,那是不是論文和專利在科研考核評價中就不重要了?是不是以后評職稱就只看定性的實績了?實際上并不盡然,這兩種看法都失之偏頗。按照山東省農(nóng)科院的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的整套設計,人才被分為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管理服務三類,遵循各自規(guī)律分類施策,創(chuàng)新對引進人才“相馬”、對現(xiàn)有人才“賽馬”的機制,以期調(diào)動各方面人才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提升科研能力和服務水平。因此,“破四唯”十條意味著一種新的、更加科學的指揮棒的形成,人才考評不再唯論文和專利,尤其是簡單比較論文級別和數(shù)量,而是要看其實際的質量和影響,突出同行評價的作用,避免以往簡單依賴第三方評價工具的做法。同時,拓展人才評價的途徑和方法,使各方面人才都有機會發(fā)揮優(yōu)勢、脫穎而出。
近年來,中央持續(xù)推進人才制度和科研體制改革并不斷加速,以期為廣大科研人員松綁賦能,使之保持定力、挖掘潛力、釋放活力、增強效力。但一些地方在良政落實中,仍存在較大差異性,尚未完全達到預期目標,仍需進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入推進科研人才評價的綜合治理。
不破不立,破是為了更好的立。但立什么、如何立仍是困擾改革的主要難題。山東省農(nóng)科院的十條意見代表了科研機構的新風向,那就是要科學分類、因材施策。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一般按照教學型、研究型和教學研究型三類進行劃分,這樣一些教學效果突出但論文較少的老師也有機會評上教授,有助于提升高?;A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質量與水平。
一個單位內(nèi)部的考核管理改革相對容易,也會比較徹底。但實際上,很多單位的改革卻是謹小慎微,只是做些修修補補,難以做到盡善盡美。外部和上級的評估指揮棒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是原因之一。高校評職稱中一度冷落學術專著尤其是論文集,這固然跟以前出版市場不規(guī)范有關,關鍵還是學科評估中缺乏相應的指標,進而導致學術著作質量普遍不高,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有必要進行學術評價的全鏈條、全周期改革。
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的碩博士研究生,是科研人才中不容也不該被忽視的群體。國家和各培養(yǎng)機構都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但問題論文依然層出不窮。筆者認為,根本原因仍在評價指揮棒。不少高校一方面教育學生做學問要“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另一方面把發(fā)表兩篇及以上高水平論文作為答辯申請的前提。近一年來,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先后修訂相關規(guī)定,取消了碩士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鉤的陳規(guī),鼓勵依據(jù)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chuàng)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研究生是未來科研隊伍的生力軍,破除研究生培養(yǎng)和評價的“唯論文”傾向也勢在必行。
(作者林震,原載《光明日報》,有刪節(jié))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3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