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語言學家張清常:竭力以赴 力求清楚

        發(fā)布時間:2019-11-19 作者: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宣傳部 來源:《北京教育》雜志

        張清常先生(1915年—1998年):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他師從錢玄同、沈兼士、商承祚、唐蘭等名家,并得到過楊樹達、羅常培、王力等文字音韻學家的指導。1938年至1981年,先后在浙江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內(nèi)蒙古大學工作。1981年11月,調(diào)到北京語言大學工作,曾任外國留學生二系系主任和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

        張清常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1915年7月,他出生于貴州安順,幼時即隨家人到了北京。從小聰穎出眾,十五歲就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十九歲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先后師從語言學大師楊樹達、錢玄同、羅常培、王力諸公,在漢語音韻學領域建樹頗豐。

        歌聲回蕩西南聯(lián)大

        1937年,張清常先生從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yè),任教于浙江大學中文系??箲?zhàn)爆發(fā)后,朱自清先生給他寫信,請他去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lián)大)任教。西南聯(lián)大給他頒發(fā)任教聘書時,他才30歲,成為西南聯(lián)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在西南聯(lián)大期間,張清常先生從1940年到1946年間共開13門課,其中7門是為中文系開設(唐宋文、音樂歌詞、音樂教學、西方學者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古音研究、訓詁學和《廣韻》),2門是中文、國文兩系學生共選(國語及國音、國語運動史),4門是為師范學院專開的(教育系大二年級國文、國文系的中學國文教材教法、國文教學實習指導、專修科的文字學概要)。從這些課程的跨度,可見先生知識的廣博程度;承擔工作量之大,又可見先生的工作投入,認真負責。據(jù)曾經(jīng)在西南聯(lián)大受教于張清常先生的語言學家王均先生回憶:先生上課時旁征博引,語言平易親切、富有幽默感,非常具有感染力。 

        張清常先生與西南聯(lián)大更大的緣分是:流傳極廣的《西南聯(lián)大校歌》即由張清常譜曲?!段髂下?lián)大校歌》誕生于滿眼烽煙戰(zhàn)火,觸目河山淪喪的時代背景下,由清華大學的羅庸先生填《滿江紅》詞,后由北京大學的馮友蘭先生做引詞、勉詞和凱歌詞。張清常從老師朱自清先生那里拿到歌詞后,反復吟誦,愛國激情在他胸中澎湃激蕩,他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為它譜上曲,使之成為傳唱后世的愛國主義經(jīng)典之作。“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詞與曲皆激昂壯烈,抒發(fā)了全校師生的救國熱情和激奮求學的愛國情懷。正如曾任西南聯(lián)大訓導長的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友會會長查良釗先生說過的,校歌“極為動聽,全體師生無不永銘心底”(姚曼華:《張清常先生和不朽的校歌》)。

        張清常先生音樂造詣頗深,音樂也是他除了語言學專業(yè)之外一生的業(yè)余愛好。早在他十九歲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時,就在當時北平廣播電臺的音樂常識欄目中講解音樂知識。1938年在浙江大學任教時,他為浙大校歌譜曲(馬一浮作詞),還指揮了浙大的合唱隊。1940年到聯(lián)大任教之后,張清常在搞好教學的同時,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了學校的音樂活動。他為西南聯(lián)大附中、附小都創(chuàng)作了校歌,先后為5支合唱隊擔任指揮。西南聯(lián)大的課余音樂活動,構成了艱難環(huán)境中聯(lián)大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用豐富的精神財富熏陶了那一批民族的精英和人才。先生對這段回憶也充滿了深情,他說:“我這一生,滄海一粟,平淡無奇。每逢想起我曾經(jīng)作過西南聯(lián)大、附中、附小的校歌,指揮演唱,唱出了三校的精神、理想和戰(zhàn)斗過程,想起了與此有關的親人,想起了那時的師友同學和附中、附小的小朋友,有眼淚也有歡樂,歌聲曾把我們聯(lián)系到一起,悠揚回蕩,傳向四方?!保◤埱宄#骸稇浳髂下?lián)大附中》)

        “清常廳”與北京語言大學

        徜徉在北京語言大學小巧精致的校園里,許多地方似乎還可尋見先生當年散步、思考問題時留下的足跡。20世紀90年代中期,圖書館曾為先生設有一間研究室,內(nèi)存先生一些線裝書和各種研究用書,先生常常在這里工作、做研究。1997年底先生病重,便讓家人搬走圖書,歸還鑰匙,不再使用這間研究室。先生在世時,就把自己珍藏的《前出師表》拓片和《摩崖石刻》朱砂拓片捐贈給了學校;先生去世后,三子張曉華又將父親的一批藏書捐獻出來。先生離開北語的20年間,學校多次有老師提出為張先生塑像,但都被他的家人婉拒。2018年,在學校綜合樓二層,語言資源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新開辟的會議室中,其中一間即命名為“清常廳”。這是北語人對清常先生永遠的懷念。先生一生在不同的院校做了四任系主任,對辦學方略、學科建設,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和科研方向的把握都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獨到的見解。1981年,來到以對外漢語教學為主要任務的北京語言學院(今北京語言大學),張清常先生任外國留學生二系系主任。所謂二系者,是對外國學生進行四年制本科教育和長期漢語進修教學的院系。這對于先生在學術研究和治學道路上無疑都是一個很大的轉(zhuǎn)折。雖然先生自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門外漢”,但他很快投入其中,分別與系里每位教師談話,了解他們的專業(yè)、研究興趣,教學與科研現(xiàn)狀以及今后的打算。經(jīng)過深入了解,先生深知學科建設的不易,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質(zhì)和特征”,“這項工作不簡單,必須苦盡才有甜來”。

        先生先后為數(shù)種對外漢語教學界著述作序,其中在給《對外漢語教法學》一書所寫的序中說:“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借鑒國外的先進教學法,吸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可是,一不能忘記漢語本身的特點,二不能忽略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千百年經(jīng)驗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視國外某些教學法一方面顯示其優(yōu)越性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一些嚴重問題的這種缺陷。”先生告誡不要迷信國外某種語言教學法,在今天看來很有超前意識,也和當下提倡的“文化自信”相通。在這同一本書中,先生繼續(xù)說:“第二語言教學主要是語言的事,這是無可置疑的。可是,第二語言教學的教與學,離不開教者與學者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文學、哲學等方面千絲萬縷或隱或現(xiàn)的聯(lián)系。第二語言教學留意到這一點,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忽略了這一點只就語言論語言,專則專矣,在初級階段這樣做未嘗不可,進入無限風光的佳境,就難免瞠目結舌了?!闭Z言教學中語言和文化是一個整體,這也體現(xiàn)了先生的遠見卓識。

        張清常先生提攜青年后輩不遺余力,17年間在北京語言學院留下許多佳話。趙金銘先生回憶:“我每發(fā)表一篇文章,先生總是鼓勵我:‘拜讀大作,很受啟發(fā)’。對于文章中的錯誤也總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來。”他還在回憶文章里寫道:“也許先生是全校記教師人名最多、對全??蒲谐晒钍煜さ囊晃婚L者。”北語有一位學習柬埔寨語的青年教師,想對漢語和柬埔寨語語音進行對比研究,先生十分耐心地予以指導,最終她寫出了不錯的論文,還在北語第四屆科研報告會上獲得了一等獎。她回憶說,“先生豐富的學識令我欽羨,然而先生的平易近人更令我動容。每當我遇到困難和煩惱,實在排解不開時就去找先生,在他那兒總是能找到滿意的答案?!保ɡ畎骸妒职咽纸涛覍懻撐摹獞浂鲙煆埱宄O壬罚?/p>

        問學不倦 甘當人梯

        張清常先生淡泊名利,心系天下,一生以國家需要為重,以學術和教育事業(yè)為重。他輾轉(zhuǎn)任教多所高校,“一生坎坷,席不暇暖”,無論在哪個學校,他都一如既往,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教學,踏踏實實做學問。1989年,先生經(jīng)北京語言學院推舉,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先生不慕名利,這個稱號卻寄托著北京語言學院所有師生對他的尊重與肯定。

        北京語言學院與他共事過的學者董樹人先生回憶:“提起張清常先生,但凡我院的教職員工,總要夸其一二”,評價他“有學問,甘當人梯,獎掖后學,謙虛待人”;王志武先生回憶:“張先生一生刻苦好學,老而彌堅。他每天起床很早,之后便臨窗聚精會神地研讀書刊文章”,“張先生雖然早已是海內(nèi)外著名的語言學家、教授,但為人總是那么謙虛和藹、平易近人”。作為張清常先生私淑弟子的趙金銘教授,更是多次撰寫長文深情懷念先生,以“緬懷前輩,鞭策自己”。商務印書館編審郭良夫先生回憶:“張先生很尊重人,對別人的研究也很尊重?!鼻迦A大學黃延復教授說:“張先生生活簡樸,問學不倦?!北本煼洞髮W王寧教授評價:“張先生支邊十六載,但仍能潛心研究,做出具有大思路的學問,令人欽佩?!?/p>

        在張清常先生的兒子張曉華心目中,父親是一個做人、做事都很嚴謹?shù)娜??!案赣H忙于工作,對我們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身教,一種以身作則。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不講究物質(zhì)享受,生活很簡單,一心全在學問和工作上?!睆埱宄Vг畠?nèi)蒙古大學建設時,學校為他們一家安排好了住處,曉華還記得,家里客廳原本配備有一套沙發(fā),有一次,哥哥在沙發(fā)上蹺著二郎腿,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被父親發(fā)現(xiàn)了,立即讓學校把沙發(fā)搬走,因為他不想助長孩子們貪圖物質(zhì)享受的優(yōu)越感?!案赣H很忙,所以我四五歲就學會了去食堂打飯,給自己打一份,還要給父親帶一份回來?!痹趦?nèi)蒙古冬天嚴寒的天氣里,張清常先生每天早上都會把孩子們喊起來,跟著自己一起做廣播體操。他無暇陪伴孩子,但時常會從圖書館借書帶回家讓孩子們看。父親愛音樂,特別愛聽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約翰?施特勞斯,家里有很多老唱片,這也深深地影響了曉華,音樂也成為他一生的興趣愛好。

        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張曉華并沒有繼承父親衣缽,只上過成人教育的專科,進工廠當了一名技術員。對此他沒有任何怨言和失落之感,因為張清常先生教育孩子們:不管從事什么工作,憑自己的真本事吃飯,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就好。

        問學唯恐不精 做人但求平常

        張清常先生年輕時就選定語言學作為自己的學問方向。盡管他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用在培養(yǎng)學生、指導青年教師上,但他在語言學的多個領域以及語文教學、古典文學、音樂研究等方面都留下了豐厚的成果。語言學家王均先生這樣評價張先生的治學特點:“方面廣,很有深度,多學科相結合,多視角觀察處理語言現(xiàn)象,從古到今,左右逢源,厚積薄發(fā),不斷開拓,自成一家”。沉甸甸的五大本《張清常文集》,展示了張先生的主要學術成果。

        張先生在音韻學方面造詣特別深,主要著作有《中國上古音樂史論叢》《語言學論文集》(二冊)《戰(zhàn)國策箋注》等。后期先生癡迷于北京胡同名稱的研究,先后出版于1990年和1997年的張先生的名著《“胡同”及其他》《北京街巷名稱史話》,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回答了各胡同名稱的起源與變革的原因,受到語言學、地名學、文物學等各界專家學者的歡迎和贊揚。《“胡同”及其他》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二等獎,并成為贈送外國學者的“國禮”。

        張清常先生一生的學術成就和做人風范,足以位居“大師”之列,他去世后的1999年1月6日,《中華讀書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組發(fā)了《1998,永遠的懷念》專版,用圖片配介紹文字的方式,回顧了中國文化界1998年離開我們的十位大師。張清常先生與錢鐘書、呂叔湘等舉世皆知的大家一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然而,清常先生生前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自知和平常的心態(tài),正如他的晚年自述:“我名叫清常,本人微不足道,一位教師而已。年近八十,這一生大概也就是這個模樣了吧。清,我做到了清清白白,不怕半夜鬼叫門;生活清貧,但決不懈??;頭腦基本清醒,我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干飯;字寫得不好,但一筆一畫讓人認得出;事情做得未能盡如人意,但竭力以赴,有個交代,力求清清楚楚;其他的事,容我盡力而為。常,我只作到平平常常。不反常,不失常。”(《一“名”驚人—取名的藝術》序)

        “窮當益堅,老當亦壯;戒驕戒躁,勿怠勿荒”—這是張清常先生的八十歲自勉。讀之可體會到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錚錚風骨,這也是我們最該繼承和發(fā)揚的寶貴精神財富。(作者: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宣傳部,執(zhí)筆人:咸俞靈)

        《北京教育》雜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亚洲综合色88综合天堂,亚洲最的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婷婷五月中文字幕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