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課改中國行”公益活動中,我為高一學生上了一堂學習共同體的語文閱讀課。
為起點和終點架設兩座橋梁
我授課的文本是加拿大幽默作家里柯克代表作之一《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jié)的》。里柯克用幽默的方式向讀者描繪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在過母親節(jié)時有趣又耐人尋味的經(jīng)歷。
這篇文章不是學生熟悉的用議論抒情的方式表達母愛的散文,而是把情感隱藏在又細又滿的敘事之中,學生在閱讀中很容易因為文章寫了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而一目十行。精讀文本之后,學生能發(fā)現(xiàn)情節(jié)中的逆轉、反差,進而產生疑惑,但很少有學生關注語言文字背后的內涵。因此,讓學生從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不合理的東西,在期待的生活和實際結果的反差中理解里柯克的幽默特色,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寬廣,是這堂課的最終目標。
20多年的授課經(jīng)驗告訴我,高一的學生有自己對母愛內涵的認識。學生通過認真仔細閱讀,能關注到“不合理”事件中家人的自私、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但學生對母愛的認識不深,存在淺層次、概念化的傾向,造成對文本簡單化、片面化的誤讀。這是我預想的課堂教學起點,在起點和終點之間需要為學生架設兩座橋梁,一是教學設計,這是關乎“教什么”的問題;二是學習方式,這是關乎“怎么教”的問題。
基于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
講這篇文章,我有失敗的經(jīng)歷。記得兩年前的一次課堂大獎賽,我在近3個月搜集作者作品信息、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設計了本文教案,把文本的教學內容定為里柯克通過怎樣的語言形式來表現(xiàn)深沉的母愛。預想從里柯克幽默的語言藝術入手,引導學生在文章情節(jié)結構、人物形象刻畫和修辭手法方面找到幽默的特點,師生共同感受幽默背后的溫情,體會“笑與淚交融”的力量。但實際情況很不理想,學生對外國文學接觸不多,對里柯克式的幽默不理解,整堂課沒有達到我預設的教學效果,我不得不牽著學生走,最后導致“老師講的與學生講的不在一個點上”的結果。
時隔兩年,我又講這篇文章,吸收了之前失敗的教訓,把教師備課的教案轉變?yōu)榛趯W生理解的教學設計。既然里柯克的幽默表現(xiàn)在“深深根植在生活本身的深層反差之中,我們的期望是一回事,而實際結果卻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就把本堂課建立在仔細閱讀文本,熟悉文本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基礎上。為此,我設計了第一個學習任務:認真閱讀課文,填寫表格內容。表格分三欄:人物、我們?yōu)槟赣H節(jié)做了什么、母親的反應。人物分為父親、姐妹倆、兄弟倆。學生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文本的細節(jié),發(fā)現(xiàn)情節(jié)中的矛盾。在此基礎上,設計探討的核心問題:“有人認為我們?yōu)槟赣H做這些事,母親很開心,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有人認為母親很無奈,母親節(jié)這一天忙忙碌碌、辛苦操勞。對此,你怎么看?請找到文中的依據(jù),說說你的觀點。”這個問題的設計直指文本字面與文本潛在的含義之間的矛盾,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發(fā)現(xiàn)幽默的背后以及更遠處存在的深意。這也是里柯克文章寫作的特點之一,讓極少數(shù)有心人憑借其本能或通過苦苦求索,才得以入其堂奧而獲得啟示。
構建相互傾聽的學習共同體
為了讓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fā)生,我采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上課。首先,營造相互傾聽的師生、生生關系,進而營造信任、關懷的課堂氛圍。為此,我在上課伊始設計了一個傾聽練習。兩個人一組,一人說兩分半鐘關于母親節(jié)的故事,一人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用半分鐘反饋自己的看法,要求輕聲細語,以不讓第三方聽到為宜。之后進入分享環(huán)節(jié),說的人提到了“送花”“打電話”“寫信”等過母親節(jié)的方式,而聽的人“感動得哭了”,不約而同提到了自己的反思和愧疚。傾聽練習不僅讓學生習得傾聽技巧,還營造了濃濃的親情,創(chuàng)設了本文的學習情境。
其次,在學習單上明確學習要求。第一個學習任務:請盡可能地從文本中找出更多細節(jié)圈畫出來,并在表格中寫下關鍵詞。獨自填完表格后,請與同桌相互輕聲交流。在認真傾聽對方的基礎上,把表格內容補充完整,時間為10分鐘。之所以如此細致地在學習單上寫出要求,是減少課堂上教師的話語,讓學生在自主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進度協(xié)同學習提升。第二個學習任務:請與同桌輕聲細語地交流,充分傾聽、記錄同伴觀點。如果有需要,可以4人交流,時間為7分鐘。這個學習要求的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探討、交流、合作學習中產生觀點的碰撞,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深入對母愛內涵的探討,挖掘幽默語言背后的深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碰撞出了3種觀點:無奈、開心、既無奈又開心。一開始三方勢均力敵,各自秉持己方觀點,努力從文本中找到依據(jù)并試圖說服對方。于是,我把學生的發(fā)言巧妙地串聯(lián)在一起,讓學生帶著“里柯克寫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這個問題來深入與文本對話。慢慢地,學生在共同探討中一點點地觸摸到了幽默文章的深邃、意味深長之處。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每一堂課思考的兩個基本問題。其背后的理念是教師以學科素養(yǎng)為核心,在把握文本核心價值的基礎上設計基于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靈活運用,保障每一個學生的高品質學習。
(作者單位系上海大學附屬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1月16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inthepufferf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